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上一个世纪中,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它们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我国,每年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超过500万例,事实上,实际发生传染病人数远远大于上报人数,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生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儿童传染病疫情给儿童健康、生命造成的伤害和威胁也持续了非常久一段时间。虽然儿童易感的烈性传染病已经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逐渐得到控制,但是,现存儿童传染病的病原出现新的变异,其疾病谱也逐年出现不同变化。现在,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再次暴发流行,和新发现的儿童传染病一样,对儿童造成危害与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环境破坏严重,人口数量膨胀,各种交通方便快捷,使人口大规模不断流动,不仅易导致传染病发生,而且一旦发生传染病将迅速扩散和流行。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爆发的儿童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全球范围发生的甲型HINI疫情在当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以主体力量负责本地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并统一协调、指挥应对本地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儿童传染的疫情的应对工作。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之后,全方位的传染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面展开,提升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建设被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并明确了该体系的基本推进策略:制定疫情的应急预案、构建疫情应对体制、完善政府疫情应对机制、健全疫情应对相关法制,这也被称为“一案三制”。然而,尽管在以“一案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改善方面,各地方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应对体系仍然表现出一些方面的不成熟,有待加强和完善。同时,近几年,医学学科中的传染病学和儿科学不断的萎缩,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也相对缺乏。 本研究结合上述几个方面,将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的应对作为实例,综合借助统计学、社会医学等相关研究工具,基于在儿童传染病疫情应对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经验,从管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现状,探索对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启示,最后提出提升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的能力措施。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传染病疫情的基本理论、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的基本理论和儿童传染病疫情的研究现状。本文首先对传染病疫情的基础理论有条理的进行系统阐述,具体地从儿童传染病疫情的概念、定义,儿童传染病疫情的特征,儿童传染病疫情的性质,传染病疫情的类别与分级等四大块内容分别描述,为文章后续深入的分析、讨论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接着,从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入手,结合具体案例(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疫情信息发布质量和能力有待提高、地方政府具体行政执行力不足、预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组织体系构建欠缺等。同时,总结整个体系在儿童传染病疫情应对链上可圈可点之处。 (2)基于儿童传染病疫情的基础理论、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现存应急管理体系暴露出的现实问题,综合联系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应对传染病疫情现行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提升目前现有体系应对水平的启示。 (3)对提升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分析。通过对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应对的总结,发现地方政府具体应对行为与应对效果有不尽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在:发现疫情信息发布的质量和能力需要提高、地方政府具体行政执行力不足、预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组织体系构建欠缺。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的作用大小联系当前情况,借鉴英、日等发达国家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经验和现行办法,提出应从改善疫情的应对准备方面、预警管理方面、应急处理方面、疫后处理方面等四大块宏观能力入手,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的能力。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本研究的完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资料案例分析法等。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查阅互联网数据、我市医学信息中心信息库、及相关期刊、文献资料,将有关儿童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进而,归纳了与文章研究有关的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成果及不足,这些都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及提升政府应对儿童传染病疫情的能力的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分别将英、日的应对能力体系建设与我国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横向的比较,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2)本研究采用个案法与规范的方法、案例与整体的方法将整体分析作为重点,以案例分析为补充,将案例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以2008年手足病流行期间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为切入口,对其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政府儿童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方面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如何完善政府儿童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进行实例验证,最后提出对策,为提升地方政府儿童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