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史上,新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大学的建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迁往青岛,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1930-1932)和国立山东大学(1932-1937)时期。这一时期,新文学在中国很多大学的文学学科中遭受冷遇,山东大学却聘请了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洪深等多位新文学家担任文学院教员。他们在杨振声和赵太侔这两位文学家校长的支持下宣传和发展新文学,提倡中西文学的交流和新旧文学的沟通。虽然在建校初期遭遇了巨大的学术压力,但是他们通过不断努力使得新文学理念在山大获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大学任教的新文学家教员这一知识分子群体为研究中心,借助当时当地的报刊资料以及山东大学的校史汇编和当事人的书信、日记、传记等文献材料,叙述国立时期山东大学的建立、发展和各位新文学家聚散于山大校园的过程,并且重点考察诸位新文学家教员如何通过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以及演讲、社团、刊物等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向学生介绍新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展现历史上的山东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引论部分主要提出研究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这一课题的意义,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阐明对于山东大学与新文学这一题目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阐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蔡元培、杨振声、赵太侔等人的主持下创建并走上学术化道路的过程,还论述了当时中国大学轻视新文学的学术语境以及新文学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生存空间。第二章围绕建校初期到来的新月派文人,首先介绍了由闻一多主导的培养诗歌新人和宣传新诗等活动,然后分析了闻一多在山大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梁实秋从事翻译和文学理论建构等学术活动的过程并突出了现代文学理念对其研究的影响,最后叙述了小说家沈从文将“小说习作”课带到山大中文系课堂的情形。第三章围绕学校发展期到来的老舍、洪深等新文学家,首先介绍了老舍、台静农、叶石荪在山大教授“小说”、“文学批评”、“文艺思潮”、“文艺心理学”等新文学课程的情况,其次阐述了洪深对于山大校园内戏剧教学和表演活动的深化,最后叙述老舍、洪深等人参与校内外诸多文学副刊创办的状况。结语部分概括新文学家的到来对于山大文学学科建构的意义,认为各位新文学家在山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活动营造了一种沟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学科特色,而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新月派文人和注重现实干预的老舍、洪深等前后两批新文学家使得山大的文学学科形成了兼顾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学科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