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应答机制复杂,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这是限制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及日本血吸虫疫苗研究的瓶颈。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于Th1、Th2、Th17及Treg等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中的作用,而关于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Tfh)的研究则不多,其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Tfh细胞属于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促进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的生成及生发中心B细胞产生抗体。最近的研究发现,Tfh细胞表面的ICOS分子能促进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肝脏肉芽肿的形成,而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其他方面的免疫作用及其机制还未阐明。本研究针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患者,探索Tfh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进一步以日本血吸虫感染的C57BL/6小鼠为模型,分析Tfh细胞在感染小鼠的表型及功能;基于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和血吸虫病患者的研究结果,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为模型,采用Agilent小鼠芯片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后Tfh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相关的免疫调控分子,为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分子基础;此外,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对Tfh细胞的影响。本研究期望通过研究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的作用,加深对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理解,将为血吸虫病的免疫与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1.日本血吸虫病患者Tfh细胞及相关分子的研究Tfh细胞属于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促进生发中心的生成及生发中心B细胞产生抗体,本研究对Tfh细胞在血吸虫病患者中的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了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12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11例)和健康对照者(10例)外周血Tfh细胞的比例及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了B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 A)检测患者血清中IL-21水平及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 SEA)和可溶性成虫抗原(soluble adult worm antigen, SWA)特异性抗体水平,并探讨了Tfh细胞与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Tfh细胞表面的PD-1分子(7.42%±3.15%)表达比健康对照组(3.96%±1.05%)明显增高(P<0.01);慢性血吸虫病患者Tfh细胞比例(23.67%±3.12%)比健康对照组(18.31%±6.34%)增高(P<0.01)、其表面分子ICOS(12.44%±2.84%)和PD-1(5.38%±1.42%)表达也比健康对照组(ICOS:9.51%±2.46%;PD-1:3.96%±1.05%)明显增高(P<0.05),而且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PD-1+CXCR5+CD4+Tfh细胞与血清中IL-21(rs=0.782,P=0.004)、SEA特异性的IgG(rs=0.688,P=0.028).IgGl(rs=0.709,P=0.015)及IgG4(rs=0.527,P=0.024)呈明显的正相关。本研究首次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中进行Tfh细胞的研究,Tfh细胞可通过表面分子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PD-1+CXCR5+CD4+ Tfh细胞可能在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血吸虫病免疫应答机制。2.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的表型及功能研究本研究以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纯系小鼠为模型,通过免疫荧光等技术对Tfh细胞进行定位观察。在感染的不同时间(感染后3w、5w、8w和13w)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fh细胞比例及其表型特征;分析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对淋巴细胞及Tfh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生发中心B细胞的变化。首先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发现脾脏Tfh细胞表达CD4+ CXCR5+PD-1+;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进行动态观察Tfh细胞在CD4+T细胞的比例,发现Tfh细胞的比例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8w到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日本血吸虫SEA和SWA分别免疫小鼠后,日本血吸虫SEA和SWA这两种抗原均可引起Tfh细胞比例(4.868%±0.650%,4.380%±0.444%)增加(P<0.01);SEA和SWA分别在体外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发现Tfh细胞的比例(12.268%±0.672%,11.532%±1.967%)也明显增加(P<0.05)。体外实验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0.573±0.021)比未感染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1.407±0.147)能力降低(P<0.05),但感染组Tfh细胞的增殖(1.090±0.157)和未感染组(1.41±0.155)相比,增殖能力未见明显下降,并且感染组Tfh分泌IL-21(0.240±0.034)的能力明显高于正常组(0.143±0.015)(P<0.05)。生发中心B细胞被活化,其比例与Tfh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3.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fh细胞差异分子筛选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和血吸虫病患者的外周血或脾脏中明显增高,且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PD-1+CXCR5+CD4+Tfh细胞与SEA特异的IgG抗体呈明显正相关,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为模型,通过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日本血吸虫感染组和正常组小鼠脾脏的Tfh细胞相关的免疫调控分子。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8周,与正常小鼠一起取脾脏,磁珠分选分离CD4+T细胞,再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D-1+CXCR5+CD4+Tfh细胞。抽提分选细胞的总RNA进行小鼠表达谱分析,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感染前后PD-1+CXCR5+CD4+Tfh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注释等分析,同时挑选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比较表明,感染组与未感染正常组的PD-1+CXCR5+CD4+Tfh,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有1506个,其中上调的基因642个,下调的基因864个。这些基因的主要功能包括粒细胞迁移、炎症反应中白细胞的迁移、粒细胞趋化、内皮细胞迁移的正调节、急性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的正调节和细胞因子受体活性等。挑选了15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其中14个基因与芯片筛选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比较感染组小鼠PD-1+CXCR5+CD4+Tfh细胞与PD-1+CXCR5+CD4+ non-Tfh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有710个,其中上调的基因406个,下调的基因304个。这些基因的功能包括细胞迁移的正调控、免疫应答的正调控、MAPK级联的正调节、B细胞受体信号途径、通过MHCⅡ类抗原加工和呈递抗原的外源肽、细胞因子受体活性等。挑选12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其中10个与芯片筛选的结果一致。本研究所筛选的日本血吸虫感染组和正常组的PD-1+CXCR5+CD4+Tfh细胞及感染组PD-1+CXCR5+CD4+Tfh细胞与PD-1-CXCR5+CD4+non-Tfh细胞之间的差异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作用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分子基础。4.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Tfh细胞及相关分子研究目前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唯一有效化学药物吡喹酮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Tfh细胞参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吡喹酮是否通过Tfh而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因此本研究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对Tfh细胞的影响。C57BL/6雌性小鼠经日本血吸虫感染后,随机分为日本血吸虫感染毗喹酮治疗组(治疗组)、日本血吸虫感染未治疗组(未治疗组),与正常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给予200 mg/(kg·d)吡喹酮灌胃治疗,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 d。治疗4周后解剖各组小鼠,观察小鼠肝脏和脾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及其表面分子ICOS和PD-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组织的病变明显改善,检获的成虫及虫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4.06%和69.11%(P均<0.01)。治疗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fh表面的ICOS(0.7%~1.1%和1.8%~6.8%)的表达比未治疗组(1.3%~3.2%和4.1%~7.0%)显著降低,可作为吡喹酮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结论本课题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宿主Tfh细胞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Tfh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发生显著变化,急性血吸虫病患者Tfh细胞比例未见增高,但Tfh细胞表面的PD-1分子表达增高;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Tfh细胞比例增高,其表面分子ICOS和PD-1表达也增高。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PD-1+CXCR5+ CD4+ Tfh细胞与血清中IL-21、SEA特异的IgG、IgGl及IgG4抗体呈明显的正相关。提示Tfh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不同阶段所发挥免疫功能随着其表面重要分子的变化而有所不同。2.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小鼠脾脏中的Tfh细胞进行定位,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本研究中小鼠Tfh细胞的表面标记为PD-1+ CXCR5+ CD4+。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而Tfh细胞的增殖能力未见明显下降,且Tfh细胞分泌IL-21明显增加,促使脾脏淋巴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被活化。动态分析表明,生发中心B细胞与Tfh细胞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感染初期增高,8w时最高,随后降低。3.采用Agilent小鼠芯片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后PD-1+ CXCR5+ CD4+ Tfh细胞及感染组PD-1+CXCR5+CD4+Tfh细胞与PD-1-CXCR5+CD4+non-Tfh细胞的差异基因,筛选出一批免疫功能相关分子,为Tfh细胞的功能深入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4.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寄生的成虫及虫卵数量明显减少。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ICOS的表达比未治疗组显著降低,有可能作为吡喹酮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正>2017年年末,40多位在第十二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留学创业人员带着自己的项目,来到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侨梦苑开展项目对接。落户于石景山区的北京
沙眼衣原体(C.t)泌尿生殖道感染是近年来国内外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引起男性尿道炎和女性粘液脓性宫颈炎,临床症状轻微隐匿,但迁延难愈,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本研究利用检测IFN-γ分泌的Elispot技术对143例安徽、河南两省既往献血人群中的HIV-1 B’感染者在单肽水平上进行了病毒特异性CTL反应的检测,并探讨了其与病毒控制的关系。
摘要 目的: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因小儿生理特点,小儿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特点是病情发展快且重,右下腹体征不典型,穿孔发生早,并发症多。小儿阑尾炎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手术指征。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收治14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愈126例,保守治愈16例,2例切口感染,无阑尾残株炎及粪瘘等情况发生。结论:掌握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
目的分析CT介导经皮肺穿刺多极射频原位灭活治疗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9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肿瘤综合治疗的同时行多极射频原位灭活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影像学、组织学变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