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语言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主观化。这些新兴的语言学派主张,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两种取向,分别是共时和历时研究取向,代表分别是Langacker和Traugott。本文在前人对主观化的研究基础之上,主要采用Traugott的研究观点,认为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言演变过程中主观化主要表现在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粘着形式这几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另一方面本文认为Langacker对主观化的共时研究与Traugott的历时研究存在相同之处,都认为语法化与主观化主要来自语用推理而不是隐喻。Langacker和Traugott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取向为主观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探讨多语言中的主观化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指出意义主观化现象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交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和语用推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意义主观化最终能够实现。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对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的现状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指出意义主观化的研究尚未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在国内鲜有这方面的研究。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阐述了主观化与语法化。首先讨论了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指出Traugott最早把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从语法化的角度给出了主观化的定义,并提出主观化的倾向与语法化有关。接着回顾了语法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涉及语法化的定义、研究热点、主要原则特征以及机制等。然后主要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指出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介绍了目前对主观化研究的两种取向,共时和历时取向。前者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代表人物是Langacker;后者从历时语言学角度考察一个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代表人物是Traugott。主观化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说话人的认识(episemic modality)。最后指出意义主观化现象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交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和语用推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意义主观化最终能够实现。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的意义主观化现象。主要从词汇层面来进行探讨,包括情态动词,动词结构以及鲜为人研究的形容词。分析了这几类词在各自的语法化过程中意义如何朝着主观化方向演变,期间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英语汉语在意义主观化上有哪些共性。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指出本研究的意义和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