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作为人们出行理想的交通工具,其高流动性、高聚集效应决定了它应是传承和演绎城市文化的“第二空间”。然而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地铁,虽获得了建设速度的显项收益,却付出了城市文化特征迷失的代价。标准化孪生性设计模式造成了线路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车站风貌极为雷同,缺乏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加之高速建设的态势下,各城市对于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风格与定位尚处于积极探索与调整期,虽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却普遍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品质之灵魂所在,其所蕴含的“环境特质信息”更是缝合地下与地上环境分区,赋予地铁各车站相似空间结构以显著识别性和记忆点的设计源泉。当前我国地铁站空间设计正由解决基本功能需求向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层面过渡。如何从文化的高度,兼顾艺术的视角塑造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意象”的地铁建筑空间,必将成为今后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其作为百年工程的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之所在!为此论文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尝试对地铁空间特色表达设计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理论——方法——模式”的研究框架。论文主体研究内容共分三部分6个章节。第一部分,论文架构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框架。从乘客的多层次需求角度探寻“地域性”理念介入下地铁站空间的核心价值及设计更新;在此基础上,以地铁乘客的感知度及关注度为研究依据,系统总结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体系的内涵因素,凝练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主要切入点,确立了“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大层面的设计维度,架构起“地域性”地铁站空间意象体系研究的核心主体,从而形成理论上的突破。第二部分,论文总结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设计方法。从实际调研与设计实践着手,依照“限定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的研究主线,分别从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个维度系统提炼了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地铁站空间人文艺术应用设计层面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论文凝练了基于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设计模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于地铁站空间创作实践中的共性规律,系统凝练了地铁站空间地域性特色表达的两种基本模式:均质——标准化、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分析其成因、设计表现特征、优势及局限,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加以验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从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