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晕类型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客观检查手段,极易误诊。本研究旨在总结CSD的发作形式、诱因及伴随症状,以及神经心理学特征等临床表现,并结合CSD患者外周血检测与颈、椎动脉超声结果,归纳CSD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进一步通过头颅磁共振不同序列和成像技术,研究CSD的神经影像学特点,寻找CSD的客观诊断指标并探讨可能的脑损伤机制。为临床进一步认识CSD及提高CSD的诊出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以头晕为主诉就诊于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189人,其中CSD患者56人,周围性眩晕患者86人,中枢性眩晕患者42人,其他原因患者5人。分析C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周围性眩晕患者做对照,同时匹配健康对照30人。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检测、白介素等外周血检测结果、血管超声检测椎动脉阻力及流速,头颅MRIT2加权像测定白质病变体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随机选择15名CSD患者及8名健康对照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使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的变化。研究结果1)CSD占头晕患者的29.6%,CS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93±13.19岁,头晕的发作形式多为反复发作(71.43%)与持续性发作(28.57%)。46.43%CSD患者的头晕会因体位变化而诱发或加重,分别有48.21%、44.64%、17.86%、16.07%、7.14%的CSD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耳闷、眼震、视物旋转等症状或体征。62.5%的CSD患者有睡眠障碍。2)CSD、周围性眩晕、健康对照三组比较发现,CSD患者的白介素8水平(14.57±6.18 ng/L)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17.49±4.77 ng/L)均高于周围性眩晕组(11.42±5.42、10.04±3.27),及健康对照组(9.55±5.12ng/L、8.38±3.20ng/L),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CSD患者的左椎动脉阻力指数(0.66±0.07)高于周围性眩晕组(0.63±0.06)及健康对照组(0.62±0.06),p均小于0.05。CSD患者的SAS焦虑评分(50.69±13.52)、SDS抑郁评分(47.94±13.31)均高于周围性眩晕组(41.93±10.59、42.27±11.10)及健康对照组(42.54±10.54、41.75±10.26),p均小于0.05。CSD患者的焦虑得分与头晕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p=0.03)。CSD患者的Mo CA认知量表得分为24.78±3.75,较周围性眩晕组(25.69±3.63)、健康对照组(26.10±3.13)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神经影像学结果:头颅磁共振T2加权显示,CSD患者脑白质损伤的发生率(78.6%)高于周围性眩晕组(45.3%)及健康对照组(50%),p均小于0.05。中重度脑白质损伤(Fazekas评分为2或3)的发生率(50%)也高于其他两组(19.8%、23.3%),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D患者焦虑得分与脑白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38,p<0.01)。CSD患者脑白质损伤程度与头晕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p<0.05)。头颅磁共振DTI显示,CSD组与健康对照相比,在左小脑后叶、右颞上回、右颞中回、右角回、右外侧苍白球、右颞叶梭状回等脑区的白质FA值下降,左枕叶外侧、右枕叶外侧、右中央前回、右中央后回等脑区白质的FA值增加。CSD组与周围性眩晕组相比,在右楔状叶、左小脑后叶、左楔前叶、左颞中回、脑干等脑区的白质MD值降低。涉及的白质纤维有胼胝体、上纵束、下纵束、辐射冠前区、内囊后肢等。研究结论CSD在各类头晕中占比高,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头晕的发作形式为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易被直立姿势诱发,多伴有头痛且合并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外周血白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升高、血管超声提示椎动脉阻力指数升高可能作为CSD的辅助诊断依据。头颅MRI显示C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损伤,DTI显示脑白质微细结构存在改变,特别是与前庭功能相关脑区的白质FA值下降,与视觉处理相关脑去的白质FA值增加,与身体运动和姿势的调节相关区域的白质FA值增加,部分脑区白质的MD值降低。影像学结果显示,CSD患者虽然头晕症状不典型,并且多伴有焦虑抑郁,但仍然具有脑器质性损伤的可能,不能简单认为是“功能性疾病”,部分功能脑区的白质束变化可能与头晕的症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