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专注于探讨意大利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对其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自意大利汉学诞生之初直至目前,许多重要意大利汉学家、意籍中国学者,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于汉语教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推广,均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本文基于大量相关文史记载和参考资料,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此同时,本文作者针对意大利在校高中生和汉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和数据收集,对于意大利汉语教学现状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本文旨在对意大利的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的探讨,并对于意大利汉语教学体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展望。论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揭示了意大利的汉学起源,着重探讨早期汉语研究。马可波罗(Marco Polo)最早来到中国,开启了意大利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早期意大利汉学领域最重要的先驱人物为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他们在传教的目标之外,获取了更伟大的成就,也即在欧洲和中国之间建立了跨文化对话关系。他们当时用一门欧洲语言编写最早解释和翻译汉语著作之一,特别是用拉丁语或者葡萄牙语。他们的相关著作还是开启了新一代传教士汉学家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在第二代意大利汉学家中,如卫匡国(Martino Martini)、殷铎泽(Prospero Intorcetta)等,都对于建立系统的汉语教学体系同样做出了持续的贡献。第二章对于意大利历史中最重要的汉学重镇、那不勒斯中华书院进行了详细介绍。书院的建立与其创始人、18世纪耶稣会士马国贤(Matteo Ripa)的传教活动密切相关。他建校的初衷是培养来自中国本土的神职人员,书院的建立为中意人士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铺平了道路。1861年意大利统一以后,书院逐渐成为公立教育机构,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学术特色。那不勒斯中华书院的两位华人学者王佐才(Francesco Saverio Wan)和郭栋臣(Giuseppe Maria Kuo)是优秀的教师、口译者,以及教材编纂者,在意大利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当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章也对于他们编著的教材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第三章回溯了意大利教育体系中的汉语教学课程的缘起,介绍了早期的中国文化和语言课程的教学者,以及不同时期的汉语教学在大学和高中的发展。近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中国移民进入意大利,这些因素都对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班级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本章对于在意大利率先开设汉语课程的一所高中进行了调查,就该校学生对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态度、观点与视角进行了讨论,并以一本常用教材为例,对目前意大利汉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