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和活动场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是我国近年来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三峡工程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的建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库区周期性的蓄水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库区大量耕地与林地不断被城镇用地和水域占用,地表覆被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库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库区2000、2004、2007、2010、2013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RS)技术和相关数学模型来分析三峡库区建成并蓄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论如下:(1)在2000-2015年期间三峡库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三峡库区耕地和林地面积较大,占据着库区总面积的90%以上,是库区主要的两种用地类型;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占比最小,仅占库区总面积的0.03%。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主要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三峡库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修建水库的大量占用;水域与建设用地面积表现为增加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库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库蓄水以及城镇化过程的推进;而未利用地面积在整个研究期间无明显变化,且在库区分布零星。(2)在2000-2015年期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分值较高且有变好趋势。研究选择正向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与水网密度和负向指标土地退化指数表征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库区生物丰度指数较高,呈现略微下降趋势;植被覆盖指数较大且越来越丰富;水网密度指数较小且趋于稳定;土地退化程度整体较低且变化不明显。研究期内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在良好以上的面积最多且有增加趋势,其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66.41%增加到2015年的69.77%,但同时有少量面积朝着变差趋势发展。库区1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平均值均处于良好状态,其平均值由2000年的60.47%增加到2015年的61.66%,增加了1.19%。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较高,土地退化程度较低,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3)三峡库区耕地和林地是对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贡献最大的地类,生态环境质量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综合转换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在2000-2015年期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面积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无明显变化区间>略微变好区间>略微变差区间>明显变好区间>显著变好区间>显著变差区间>明显变差区间,占库区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59.86%、26.13%、5.65%、5.09%、1.53%、1.06%和0.69%。叠加土地利用图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图发现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其次是草地面积的减少,而水域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少对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但不显著。分析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弹性系数(ERH)和土地利用综合变化弹性系数(ERV)发现,在研究期间ERH和ERV分别增加了0.2713和22.7184,表明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朝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