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白杨素抑制炎症状态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目的目前发现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与多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血管病变等等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及减少冠心病发病率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在内皮炎症方面的研究较少被提及。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即白杨素(Chrysin)对内皮细胞炎症的影响及对粘附分子的表达。方法将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极低、低、中、高四种浓度的白杨素共同孵育6小时后,予以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以模拟内皮细胞炎症模型。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来检测给药与否及不同浓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单核细胞(THP-1)粘附率的影响,以及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信使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据此评价白杨素对内皮细胞炎症的作用。结果白杨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炎症状态下的HUVEC与THP-1的粘附率,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L-lβ诱导的ICAM-1、VCAM-1、E-selectin的mRNA水平和ICAM-1和VCAM-1蛋白水平的增加。结论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白杨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且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转录和翻译,以减轻内皮细胞炎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白杨素通过NF-κB途径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目的前一部分的实验证明了白杨素对内皮细胞的炎症有明显的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据已有研究报道,核因子κB(NF-κB)在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调节粘附分子的作用中,下面我们对白杨素抑制内皮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方法不同浓度的白杨素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再予以白细胞介素1β刺激,通过western-blot检测NF-κB通路中核因子κB的亚基p65及核因子κB抑制因子A(IκBα的经磷酸化修饰过的蛋白表达量变化及总蛋白表达量变化,通过p6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65在细胞内的转位,将处理后的HUVEC细胞核质分离后,通过western-blot检测胞质胞核中p65及IκBα的表达量。不同浓度的白杨素孵育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T)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ICAM-1、VCAM-1以及E-selectin的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HUVEC在不同浓度白杨素的处理下,p-65及p-IκBα均呈浓度依赖性的减少,总p65表达量保持不变,而总IκBα表达量首先因IL-1β的作用降低,而后呈白杨素浓度依赖性地增加。中、高浓度白杨素孵育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到HUVEC细胞质中的p65增加,而核内p65减少;对细胞进行核质分离后提取蛋白,检测到细胞质中的p65中浓度时稍增加,于高浓度时减少,而胞核内p65明显地呈浓度依赖性减少。白杨素孵育后的293T细胞中ICAM-1及VCAM-1的启动子活性明显被浓度依赖性地抑制,E-selectin仅有下降趋势。结论在内皮细胞中,白杨素抑制了IL-1β诱导的NF-κB通路的激活,且同时抑制核因子κB入核,增加了IκBα的降解。白杨素能明显降低ICAM-1和VCAM-1的启动子转录活性,削弱E-selectin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第三部分白杨素减轻小鼠全身性炎症损伤模型中的炎症反应目的探讨白杨素在小鼠体内中对血管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白杨素配成低剂量及高剂量两种浓度,给小鼠连续灌胃白杨素及阳性对照药物7天后予以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8小时后处死小鼠并获取小鼠肺、肝脏及肾脏,进行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切片中血管管腔及管周的白细胞浸润、红细胞聚集及间质水肿等情况。结果经白杨素预处理的小鼠血管损伤如白细胞浸润,红细胞聚集和间质水肿呈浓度依赖性地减轻。结论白杨素减轻了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和炎症,对内皮损伤的渗透性和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白杨素的潜在用途,例如在糖尿病性血管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