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是雷暴云能量释放过程中伴随的一种强大的大气放电现象,而且闪电是雷暴天气最基本的活动特征,因此雷电的活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推雷暴天气的演变。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对流活动频繁,属于雷电的多发区。本文利用2007-2011年夏季(6、7、8)山东地区的地闪定位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地闪次数的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特征、电流强度分布以及地闪密度的空间、时段分布特征并利用EOF法研究了地闪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山东地区的地闪绝大多数为负地闪,占总闪的98%以上,正地闪仅占1.5%左右;地闪总数在夏季是逐月递增的,8月份最大,并且负闪与总闪的变化趋势一致;地闪日变化总体呈现明显的双峰双谷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3:00和17:00,谷值分别是10:00和23:00,正闪的变化滞后于总闪和负闪的变化。地闪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整个夏季山东地区的地闪密度大于0.4次/(km2.a),密度大于1.6次/(km2.a)的地闪高发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滨州市东北部,淄博,莱芜,枣庄及临沂),还有东营的东北一隅以及胶东地区(烟台和青岛市大部),菏泽市的曹县地区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地闪密度的时段分布:08:00-14:00,地闪密度比较小,大部分在0.8次/(km2.a)以下,在莱芜中部和菏泽曹县地区有地闪高值区密度在1.2次/(km2.a)以上;14:00-20:00,闪电活动最强,地闪高值区(闪电频数大于1.6次/(km2.a))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东地区;20:00-02:00,对流活动减弱,闪电主要在鲁西北和鲁中东南部地区;02:00-08:00时段,对流天气过程增多,全省有多个大于1.6的高值区存在。地闪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发现山东省闪电密度的空间变化全区域趋势相同,但在地闪电密度次要的空间变化方面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与胶东半岛大部及鲁南山区不同。经过对雷电流幅值的研究发现:负闪与总闪有很好的一致性,大多数正闪强度在65kA以下,大多数负闪强度在45kA以下。选取青岛市2009~2011年6-8月的探空资料,利用归一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计算了50个常用的物理参数,选取其中13个相关系数大于0.3的参数参与预报方程的构建。选用Logistic非线性回归法和Bayes判别法构建了预报方程。并将两种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失误率及虚警率较小,而且弱雷暴的预报准确率也优于Bayes模型,整体预报效果较好。最后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09年6月29日的雷暴过程进行了试报,实况证明预报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