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可以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也可以指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距;既可以是空间距离也可以是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有形的,既可大到无限,也可小到极致,但无论大与小,都是可以计算的。而心理距离则是无形的,如此玄妙复杂。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不同受众群体等多个方面,心理距离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在本文中,主要以受众为中心,以人类传播活动的变迁为主线,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从大众传播产生开始直至今日,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心理距离的变化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经过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变迁,传播活动对同一社会中不同群体心理距离的影响。本文中所要讨论的心理距离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在认知、情感以及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这三个因素也是心理距离形成及存在的原因。在大众传播体系中,心理距离不是唯一的距离概念,还包括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它们与心理距离同存在于大众传播体系中,四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联系。本文把媒介的时空偏向与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联系在一起,以媒介的时空偏向为基础,沿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试图总结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的变化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任何媒介都是有时空偏向性的。但本文认为,这种媒介偏向性并非绝对,在说明它的时空偏向之前,需要对其所处场域进行界定。媒介时空偏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空间发展→时间抵抗空间发展→两者趋向平衡→再次出现空间发展→时间再次抵抗→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往复循环。本文以口语传播时代为标尺(时空偏向平衡,心理距离平衡),以此来比较此后各个媒介时代的时空偏向和心理距离变化情况。从大众传播活动开始直至今日,它的每一次进步与跨越对人类、对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大众传播渗透在受众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蜻蜓点水般微妙却又深刻到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