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在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和绘画中被广泛运用,以“品”论书、以“品”论画是中国传统书画批评普遍的理论现象。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做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从文字学角度看,“品”字较早就和文艺学和美学联系起来,“品”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批评学意义色彩。从“品”的哲学思想背景上看,“品”论饱含和渗透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因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和礼,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是贯穿儒家思想的红线。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要恪守的道德礼仪,因此儒家的礼仪象征的是一种有序的秩序,这种秩序需要社会形成一个等差结构,否则礼治就无法实现。因此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是儒家等差思想观念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从“品”论的文化人类学角度上看,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发达的饮食文化是“品”论理论所依赖的土壤和环境。纵观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以味为本,以味至上”的美食标准。“味”作为评价食物重要的标准,他所依赖的显然是“品”的过程,即运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品尝和鉴别的整个过程。“品”是动态意义的行为,“味”则是“品”结果。“品”与“味”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品”与“味”的意义从饮食扩大到审美艺术上来,成为文艺批评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从“品”论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上看,“品”论受魏晋两朝的人物品藻之风直接影响。魏晋两朝是人自觉的时代,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是士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物品藻关注人物的精神、风姿、风韵等内容,强调人的超功利性、审美性存在。人物品藻后来发展和扩大到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上来,成为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它首先指向书画批评的方法论特征。品评批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方法,它最早运用于钟嵘的《诗品》,后来广泛运用于书画批评。品评批评首要特征为品第法。它将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划分为三等九品,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鉴定和评价,给予艺术定位。品评批评在批评对象上旨在考察艺术作品的内在品格以及整体气质、风神上,是一种整体性、直觉性、感悟式的批评思维。采用比较法是它具体的批评手段和途径。其次,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体现了书画批评的标准论特征。中国传统书画批评的标准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神”、“妙”、“能”三品论是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批评标准,在整个书画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再次,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还表现为人品批评的理论特征。中国古代批评家在评价艺术家成就时不仅批评其艺术作品,而且注重艺术家的人品的批评,将人品与艺术成就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人品和艺品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人品决定艺品,艺品反映人品。从而将艺术批评从作品的批评导向艺术家的人格批评。通过对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在评价方法上确立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地位,但却容易引起品第的争议,使得品第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因此,这种品第法未免有随意性、武断性和模式化色彩。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注重艺术作品的风貌、风神和气韵等整体艺术表达。同时又注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把人品、书品、画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西方英美新批评关于文艺批评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有着理论的相契点。最后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是一种泛生命化的批评理论。它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主体生命的中心意义。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对我国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来说都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昭示着当代艺术批评回到经典本身,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它对构建当代艺术评价机制以及艺术家主体的人格修养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