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地域辽阔,大部由高原、山地组成,自然环境过度性特点比较明显,生态结构脆弱,资源与社会文化景观较丰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人口素质问题是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蒙古族的人口发展问题也影响着内蒙古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蒙古族长期居住于我国北方的辽阔草原,经济活动农牧业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前,蒙古族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自然灾害和医疗条件等原因,人口变动表现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解放后,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全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蒙古族人口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88.82万人、138.45万人、248.93万人、337.97万人、399.53万人。蒙古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增长,随着全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帮助下,蒙古族人口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蒙古族人口的各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动,文化教育构成来看,到2000年蒙古族人口的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占总人口的4.18%,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人口的65.99%;在业人口产业结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口比例高,但有下降的趋势,从1982年到1990年下降了3.47个百分点,从1990年到2000年比例有了上升趋势,上升了0.38个百分点;在年龄结构中,15岁—65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占总人口的68.4%。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大量原始资料,并进行分组整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蒙古族人口的年龄、性别、产业职业、文化教育、城乡、自然地域、行政区域等各种结构现状和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总结出蒙古族人口各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针对性的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