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养分输出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作为极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遭到进一步破坏。本研究选择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基于长江三峡库区(秭归)森林生态定位站的2015年-2019年小流域出口断面长期连续监测数据、集水区和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流域断面监测、滤波法基流分割、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确定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壤养分氮磷流失负荷及其变动范围和时间分布特征,评估库区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水平,厘清径流和土壤侵蚀对小流域养分流失的贡献,分析多种土地利用结构的集水区地表水水质分异和典型降雨径流过程观测,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集水区水质影响和小流域次降雨养分流失特征。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径流与土壤侵蚀。小流域年平均径流深为714.3 mm,径流深最大为876.1mm,最低值为621.5mm。径流系数为0.58-0.76,径流转化率较高。小流域基流占总径流量的9.7-14.7%,地表径流占比约为85.3-90.3%,地表径流对总径流贡献最大。小流域土壤侵蚀得到基本控制,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60.24 t·km-2·a-1,较退耕还林前减少了87.3%,侵蚀强度达到微度侵蚀水平。(2)土壤养分流失。小流域总氮、总磷流失负荷分别为8.748-14.524 t·km-2·a-1、0.193-0.391 t·km-2·a-1,其中硝态氮占氮素输出的72.2-74.1%。小流域流域氮肥流失率在12.8-21.2%,磷肥流失率在2.8-5.7%之间,小流域氮肥流失率高于库区平均水平(9.0%),磷肥流失率略低于库区平均水平(5.7%)。(3)径流、侵蚀及土壤养分输出季节。小流域产流主要集中于5-10月,峰值一般发生在7、8月份。土壤侵蚀也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次暴雨事件对土壤侵蚀量贡献较大,降雨量最大的五次暴雨事件贡献约68.06%的年土壤侵蚀量。同时,5-10月为小流域养分流失的关键期,贡献超80%以上的氮磷养分流失负荷。(4)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园地为主的集水区氮磷浓度显著高于林地为主的集水区和林地园地为的主集水区(P<0.05)。集水区间氮磷浓度变幅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差异显著(P<0.05)。园地为主的集水区变幅最大,养分浓度变化对降雨响应也最为迅速。园地为主的集水区总氮平均浓度(17.4 mg·L-1)是林地为主的集水区的4.4倍,林地园地为主的集水区的1.8倍,是养分流失控制的关键区域。(5)土壤养分输出贡献。侵蚀泥沙对总磷流失负荷贡献较大(82.29%),对总氮流失负荷贡献较小,仅为1.1%左右。径流对总氮的贡献最大(11.397 t·km-2·a-1),约有98.9%的总氮通过径流流失,对总磷的贡献较小(0.057 t·km-2·a-1),仅占总磷流失负荷的18.7%左右。径流流失中,地表径流贡献了总氮径流流失量的87.10%,总磷径流流失量的89.18%,基流流失量对总氮总磷的径流流失贡献较少,分别为12.90%、10.81%。(6)较退耕还林前,小流域土壤侵蚀减少了87.3%。但小流域径流系数较大(0.58-0.76),径流养分流失风险较高,且小流域径流总氮浓度超过Ⅴ类水水质标准,小流域径流总氮流失水平较高。应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的优化配置,适当增加林地比例以及在河岸边设立缓冲林带或实行茶林间作等方式,降低小流域径流氮流失负荷量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输入风险。
其他文献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特征反映出外界环境变化对植物体内元素分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元素间的动态平衡的影响。目前,关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多见于自然环境差异下的多物种对比,而对外源养分添加下单一物种不同发育时期的研究极少。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是我国东部沿海防护林的先锋造林树种之一,水杉所具有的涵养水源、改善土壤性质
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准确采集森林变化信息,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南方人工林,尤其桉树人工林具有生长迅速、轮伐期短、迹地更新快等特点,非常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短时期内森林采伐与更新变化的方法,实现年度出数。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源,为更加准确、快速地识别地物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变化频繁、高度集约经营的广西上思县人工林为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有机质分解、养分元素循环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组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但地上树种丰富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以往多在草地和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研究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而人工构建的多树种混交林生态系统中树种丰富度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需要进一
目前,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线路巡检已经无法满足目前超高压公司的业务需求。为解决目前超高压输电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些输电线路巡检弊端,基于"云、大、物、移"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输电线路巡检业务融合,设计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实现现场巡检人员的身份识别、现场实时安全管控与实时任务监测、现场辅助决策等功能,具有提升输电运维的安全
沉香是沉香属(Aquilaria spp.)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由木质部组织及其分泌物共同组成的天然混合物质,作为传统药材和名贵香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一种高附加值林产品。沉香资源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一般将沉香划分为莞香系、惠安系和星洲系三个产区。不同产区的沉香品质差别较大,价格相差悬殊,产地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另外,沉香属植物是《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所生产的桐油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植物油之一,传统用作涂料、油漆,现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的浸渍材料,在航天科工、电子科技、医疗卫生上有着不可或缺的用途。作为油桐的主产国和原产地,我国油桐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但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ordiis,Fof-1)造成的油桐枯萎病(俗称“桐瘟”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先导作用,并与区域内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运输业的合理、有效发展也可对区域内经济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适合当前区域经济体系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增长。所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交通运输业是维系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纽带。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中国34个省区内唯一与东盟国家兼具陆海两处交界的省区,
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桐油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耐热性以及绝缘性,常用于半导体、汽车、家具和船舶的制造,桐油还具有无公害、绿色环保等优点,可开发成优良的生物质油料和其他工业用油。利用千年桐种子繁殖的幼苗进行生产造林时,种子苗存在遗传差异性大的缺点,不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同时,从幼苗到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西南岩溶连片区分布最北部的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为研究区域,以不同恢复年限(20a、28a、35a、40a、53a、70a)栓皮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分析不同恢复年限栓皮栎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并采用标准木建模方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采用全收获法直接获取灌草、凋落物生物量,结合生物碳含量和土壤碳含量测定,计算不同恢
柳树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具有生长速度快,耐盐碱胁迫能力强等特点,是滨海盐碱地治理的主要造林树种,对其耐盐性及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5个柳树无性系苗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柳树耐盐性鉴定指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耐盐性最强的盐柳1号和耐盐性最弱的渤海柳1号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水平探索柳树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柳树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