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教育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科书重新进行了修订和编写,地理教科书的结构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地理教科书中的一大亮点。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的落实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学者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教育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科书重新进行了修订和编写,地理教科书的结构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地理教科书中的一大亮点。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的落实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学者对于新教材中“活动”栏目的研究相对较少,不能有效的指导教学实践,因此论文主要对教科书中的“活动”栏目进行研究,以求更好的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论文主要选取了关注相对较少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区域发展》中的“活动”栏目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法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活动”栏目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活动”及“活动”栏目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区域发展》中“活动”栏目的结构、特点、教学功能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出“活动”栏目的特色和重要地位。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科书《区域发展》中“活动”栏目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最后,结合对《区域发展》中“活动”栏目的分析以及“活动”栏目的使用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基于此,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区域发展》中的“活动”栏目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活动”栏目存在以下特点:“活动”栏目与课文正文联系密切;活动内容精准落实课标要求;图表类型丰富,注重培养转化能力;问题设置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又进一步分析了“活动”栏目的教学功能以及设置的不足之处,为下文“活动”栏目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第二,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区域发展》中“活动”栏目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和学生对“活动”栏目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对“活动”栏目的关注度、参与度有待提高;学生及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教师对“活动”栏目的优化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第三,根据对“活动”栏目的分析以及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从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课前教师要注意:定期备课,进行活动交流;依据实际,优化“活动”栏目;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鉴其他教科书,丰富活动案例素材。在课堂中应注意: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活动使用时机;调整内容,适应高考导向;巧用活动,培养核心素养;注重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其他文献
《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交往思想,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指导与价值指引。论文在厘清世界交往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空间意蕴以及现实启示等方面对《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交往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概括总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交往有其形成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交通通讯技术的日臻成熟,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使世界交往
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具有汉族民间舞典型特质,主要流传于山东中北部地区,目前是各高校男班民间舞的主要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鼓子秧歌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商河县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非遗”文化学习纳入学校教育,并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本文将在非遗保护的视阈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与分析方法对鼓子秧歌的校园传承进行深入考察与
落实和开展劳动教育是解决人才储备缺口、顺应中国国情的关键措施,是开展培养学生多方向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效提升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习繁忙、时间紧凑,却又恰逢学生逐步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养成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节点,思想政治课便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出现劳动与“变相体罚”挂钩、劳动教育逐步弱化或缺失的现象。据此,如何充分发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的学科课程,更是具备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情感的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品格、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版后,课程内容全面更新,更加关注课程内容的情感立意及德育功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情感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情感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帮助学生形成
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其中对于“音乐表现要素”的欣赏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性内容。初中音乐欣赏课是“感受与欣赏”的载体、是传播民族器乐知识的媒介。为了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民族器乐的风格特色,针对民族器乐欣赏课中的音乐表现
在历经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国粹主义”、“中西结合”音乐思想洗礼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以全新的姿态在中国音乐创作道路上担纲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近现代中国音乐创作研究不难发现,中国作曲家在有意识的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对音乐创作影响同样深远。鉴于此,笔者选择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曲家陈田鹤艺术歌曲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是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可行之路,而议题式教学作为其有效抓手,适应了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与运用价值,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广泛关注,但当下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这正是本论文立论的出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等教育任务。在中学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建设好中学思政课,提高整体的教学实效,成为国家关心、社会期望的重要事情。2019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推动教学工作的
高质量旅游供给和需求系统是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供给与需求平衡关系意义重大。论文从高质量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关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旅游供需均衡理论、旅游流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中国大陆高质量旅游供需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因素与优化路径。论文以省域层面为解析尺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HP滤波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1890-1959)是继斯美塔纳、德沃夏克、雅纳切克之后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捷克作曲家。当今音乐学者已对其创作风格进行时期划分,如有人曾评论他20世纪初为达达主义,20年代时为折衷主义(1),30年代左右时为超现实主义,40年代左右时为成熟的新古典主义等。但是,通过对马尔蒂努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马尔蒂努认为4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并不是其所追求的风格。而后,笔者对马尔蒂努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