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具有汉族民间舞典型特质,主要流传于山东中北部地区,目前是各高校男班民间舞的主要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鼓子秧歌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商河县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非遗”文化学习纳入学校教育,并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本文将在非遗保护的视阈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与分析方法对鼓子秧歌的校园传承进行深入考察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具有汉族民间舞典型特质,主要流传于山东中北部地区,目前是各高校男班民间舞的主要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鼓子秧歌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商河县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非遗”文化学习纳入学校教育,并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本文将在非遗保护的视阈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与分析方法对鼓子秧歌的校园传承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以及田野过程中对文化主管部门、传承人、教师、学生等处于不同结构角色中的文化行动者进行访谈与观察,从他们的言行及所作、所为、所想中揭示鼓子秧歌在校园传承中的文化理念,并对其结构功能进行解读,通过对进校园后的鼓子秧歌进行以上文本分析,以期对商河鼓子秧歌当代非遗传承语境下已有的文化研究进行补充。本文由四个部分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陈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对鼓子秧歌校园传承进行概念界定。第一章对商河鼓子秧歌进行概述,分别介绍了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源流、原生态的舞蹈形态以及对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方式及现状进行概述,从而提出鼓子秧歌校园传承的重要性。第二章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商河县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宏观的背景研究,同时了解鼓子秧歌在校园中如何传承,又产生了哪些变化。第三章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对鼓子秧歌校园传承的口述资料进行结构化梳理,并通过学习鼓子秧歌,教学实践来对鼓子秧歌校园传承中舞蹈形态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并尝试对原生态鼓子秧歌进校园后发生的文化延续与变迁进行解读。
其他文献
信息意识是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够促进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瞬息万变、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但目前小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不尽如人意,教师不够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本身信息意识水平也较低,主要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创新教学方式。“一案到底”教学法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性教学方法,以典型“一案”为载体贯穿课堂,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探索“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运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强,中职教育作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了如何促进中职教育合理改善和快速发展上。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教育仍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这其中学生差异问题尤为突出。中职课堂中多采用“大一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刀切”,常常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极端现象,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好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课教学中准确运用对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
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新时代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高中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的两个重要时期,作为承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与高中思政课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图书馆用户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在信息化引领时代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能否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并获得较好的体验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声誉的高低。对公共图书馆而言,用户根据个人体验发表正面的评价有利于其良好口碑的形成,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高度认可不仅能够为图书馆带来其他新用户,也有利于吸引政府加大对其投入,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的追求。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何以实现这一问题的解答,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了唯物主义立场,从自我意识哲学转向了实践哲学。在这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马克思实践自由观渐趋成熟。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来厘清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形成演变,对把握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真实内涵和本质特征,理解其所实现的自由观革命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竞相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加突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紧密联系我国发展的客观现实,围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推进科技创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马克思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它以人的发展为基本脉络,揭示出人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一致性。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剖析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仅对辨清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分期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而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导向。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内容丰富,涉及文本繁多。文章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
《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交往思想,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指导与价值指引。论文在厘清世界交往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空间意蕴以及现实启示等方面对《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交往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概括总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交往有其形成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交通通讯技术的日臻成熟,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使世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