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香港文坛与影视界的李碧华,在逐步走进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的视野时,也因其不同于严肃文学的写作态度与风格,使得其作品在进入大陆市场后备受争议。伴随着90年代内地商品经济时代开启以后,大陆地区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文化以商品形式输出愈发普遍,在传媒经济助力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新崛起的文化研究力量从文化分析角度,提出其作品中隐含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思考。前后如此分化的评论态度不光验证了李碧华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对其研究的必要性。本论文试图从李碧华小说创作的争议性入手,通过分析其争议集中点所体现的大众文化因素,找到李碧华小说文本与大众文本之间的联系。借鉴以费斯克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解码式解读,探索李碧华的小说是如何通过对社会宰制性力量的迎合,窥探社会话语导向和背后的权力运作,揭露情欲与存在对人的奴役真相,在文本中发出反抗与自由的独特声音。全文共包括绪论、正文三章和结尾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范围进行界定,选择争议性集中的其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中长篇小说。简单地介绍大众文化的概念和费斯克的理论,同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论文的创新性价值。第一章梳理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下,香港文学市场的整体氛围。具体分析香港文学市场中大众文化的具体表现,李碧华与同时期流行言情作家的创作情况与接受情况,香港文学评论的整体性缺乏对李碧华的作品传播过程所形成的阻力,这也为其作品争议性埋下伏笔。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从“史”的角度,梳理在港本土学者对李碧华作品的理解情况,以及大陆研究学者对李作品历史价值逐步改观的评价。之后,从单个作家对李碧华具体小说创作的分析入手,结合文本和文化两方面,总结李碧华小说的争议集中点。第三章结合文本,分析李碧华小说争议点中的大众文化因素,这些争议点所带来的大众快感如何帮助小说,迅速打开文化市场,在大众文化风气盛行的香港文学市场经济中,以其独特性占据一席之地。接着,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小说文本与大众文化“互文性”的过程,即如何在迎合社会规训权力之下,寄予作品中的内在抵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一部分从情欲与存在对人的奴役的这两方面入手,借助别尔嘉耶夫的存在主义自由理论,观看作者如何通过挖掘“真相”,揭露历史盖棺定论背后的多幅面孔,试图重新为故事注入自己的时代价值观念,从而恢复经典写就之初的开放性自由。结语部分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李碧华小说文本所引发的争议性,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大众文本的缝隙,同时,也因为这些缝隙和空间,为研究和探索李碧华的创作带来更多的思考角度。李企图摆脱情欲束缚以及恢复经典写作之初的开放性自由,也是通过给读者更多的阅读空间,参与文本共建来实现的,体现其自由思考的价值精神。同时,结尾部分也分析了论文的不足与可深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