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系统中有限反馈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配置多根天线,不但能够获取空间复用增益和空间分集增益,而且能够实现空分多址,因此,被3GPP等多个国际标准组织所接纳,将其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3GPP LTE无线移动通信空中接口物理层的关键技术。考虑到实际MIMO信道的时变多径衰落特性,为了进一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提高系统性能,LTE系统在发送端采用预编码技术,而预编码技术的实现通常要依赖于来自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但是,LTE系统中子载波数目相对较大,对每一子载波均实现CSI反馈是不现实的。因此,本论文以MIMO系统中有限反馈技术为主要研究重点,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对无线MIMO系统有限反馈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无线信道特性所决定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预编码技术及编码矩阵选取准则进行分析。   其次,针对单用户MIMO系统,通常是在所有子载波内只对第一个子载波进行全码本搜索,其余子载波均在上一子载波的预编码矩阵的邻域内选择。由于信道量化误差的存在,每次搜索过程均会有误差的存在,这样的搜索会造成误差的累积。鉴于这种情况,给出一种利用频率相关性来减小反馈量的改进的有限反馈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子载波进行分簇,然后对每个簇内的第一个子载波进行全码本反馈,其余子载波在上一子载波所选取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邻域内搜索。研究表明给出的算法可以减少反馈量和改善误码率性能。   最后,针对多用户MIMO系统中,考虑到信道信息在时域和频域的相关性,论文利用时域和频域的冗余来压缩计算量,通过资源块的部分信道状态信息均值用于预编码的选择。另外,运用递归算法来压缩反馈量时,由于信道时变性会导致误差累积和扩散,论文给出了基于部分信道均值的时域反馈算法。研究表明给出的算法在保证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小反馈量和计算量。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大量播撒在监视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组织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有限,节点由于能量过早耗尽而死亡会严重影
“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在2006年由Google提出的。它的提出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袁东风教授团队迅速抓住了这一
本选题来源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项目,针对变电站高压设备温度不易人工监测的问题,本文设计一个基于WSN的高压设备温度监测系统。整个系统方案设计包括WSN节点模块、传感器模块、能量收集模块、节点组网方案以及人机界面五个方面,WSN节点模块设计包括节点的硬件制作以及在该硬件上运行的操作系统,这些工作由同师门的同学完成,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首先是测温传感器,结合非接触测量应用需求选取TS318-3红外传感器
正交频分复用(OFDM)已被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及LTE-Advanced采纳为基带信号生成的关键技术。OFDM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大了系统内某些模块的处理难度,其中包括定时同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成功商用,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数据高速下载和数据业务多样性的要求,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LTE商用服务,LTE
TD-LTE技术改进了现有3G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无线接入方式,向着更高容量、更大覆盖和支持更高速移动的方向发展,网络发展的重要目的是提高网络性能,由此满足用户对网络性能越来越高
电能计量装置作为供电企业和用电用户电能结算装置,是电力经营管理和确保交易公平的重要电力设备。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准确度不仅关乎用电用户和供电单位的经济利益,还对国家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高压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准确度以及防窃电技术成为了当前高压电能计量装置的关键技术。本论文是针对10kV用电用户设计的悬浮式电能计量系统,是由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相电能采集
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发展,配电通信网的可靠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靠性是衡量网络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目前,对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分析主要从拓扑结构的可靠性、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和网络整体的可靠性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拓扑结构的可靠性意义明确,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分析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侧重点开始转向网络的业务可靠性。通信网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通信业务,因此对业务可靠性的分析能更好地体现用户对
近年来,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如应急通信、移动视频会议、多方游戏、数据分发等多播技术的应用,这些应用对多播业务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的无线网络多播路由算法难以达到“最
国际电信联盟(ITU)共批准颁布了三项数字电视传输国际标准,即美国高级电视制式委员会提出的ATSC标准、欧洲数字电视广播联盟提出的DVB标准、日本综合业务数字广播组织提出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