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霉素在农牧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我国生物饲料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进行了黄霉素产生菌DMSZ 40746的菌种选育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0L罐小试。 1.根据黄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原理,运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和微波等多种诱变因子进行菌种诱变,并结合理性化选育和自然筛选,筛选得到抗自身产物的突变株。使DMSZ 40746产黄霉素的能力不断提高,最后选育出了一株黄霉素优良菌株sg2-N-8。菌株sg2-N-8的发酵单位为745u/ml,比出发菌株的发酵单位提高了7.2倍。同时,本文还对菌株sg2-N-8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试验。经过5次传代后,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性能。 2.利用PB设计实验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其组成为(g/l):豆饼粉 132.5,玉米粉 27,葡萄糖 10,淀粉 37.5,(NH4)2SO4 2.5,MgSO4·7H2O 0.15,CaCO3 2.4,KH2PO4 0.08,pH7.5。培养基优化后效价达到867u/ml。向培养基中添加10μg/ml的Fe2+和30μg/ml的Zn2+时有利于抗生素黄霉素的生产。尤其是当向培养基中添加30μg/ml的Zn2+时,产量提高了12%。当向培养基中添加Cu2+、Mn2+时,黄霉素生产受到了抑制。培养基中过多无机磷的存在尽管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长,但是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当发酵进行到第72h时,流加15%的葡萄糖对抗生素黄霉素的生产有促进作用。 3.抗生素黄霉素高产突变株优化的摇瓶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7.5;培养温度,37℃;发酵周期,168h。 4.利用10L发酵罐优化黄霉素的发酵工艺条件为:搅拌转速,600rpm;通气量,1.5vvm-1;培养温度,37℃:发酵周期为168h;采用聚醚类消泡剂。此条件下,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黄霉素的效价可达1056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