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能以诙谐、讽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欢笑和愉悦,使人们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深受启迪,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幽默引起了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现当代,人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幽默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探讨并取得不菲的成果。Suls于1972年提出幽默的乖讹-消解理论,认为幽默效果是在接受者意识到幽默话语中的乖讹后,对其进行消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幽默话语接受者与话语接触后,在心理意识中形成对幽默下文的初始预期,通常发现初始预期和最终结果(妙语)之间不一致,即产生了乖讹。乖讹在接受者心智中生成一定的心理能量并加以存储,进而推动接受者主动尝试去解决这种不协调现象,通过对话语的重新分析、理解,找出初始预期和最终结果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消解乖讹,其心理能量便释放出幽默效果。尽管乖讹-消解理论对幽默的产生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却没能明确揭示幽默的乖讹存在于语言的何种层面上以及被话语接受者消解的具体心理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幽默话语产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该理论具有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其基本运作需要四个心智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在整合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里,通过组合、完善和精炼,在合成空间里形成一个输入空间没有的新结构,即新显结构,从而揭示意义的产生机制。该理论因其强大的阐释力已被中外学者用于解释多种语言现象,但至今很少有人将其运用于英语幽默的乖讹-消解过程的研究中。
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幽默的乖讹-消解过程进行了详细探索与分析,以期从认知角度揭示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在语言各层面的实现。研究发现:接受者发现幽默话语中存在的乖讹后,心智中会生成一定的心理能量,推动其主动尝试去解决这种不协调现象,即对幽默话语进行重新分析与理解,以找到初始预期和最终结果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妙语形成一个概念域,前文中能解释妙语的相关信息形成另一个概念域,两个概念域在语言的某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或语篇层面上具有相同的类属性。这些类属性在语音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同音异义、首音误置、重音和语调;词汇层面上为前缀、歧义、同形异义和首字母缩略词;句法层面上为句法歧义以及语篇层面上为连贯属性。由于两个概念域存在着这些类属性,接受者得以将两个概念域进行概念整合,通过语域间投射、组成、完善和精炼,在整合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找到乖讹存在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消解,最终在接受者的心理层面上产生幽默效果,以笑声释放出储存的心理能量。反之如果接受者无法找到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的类属性以进行概念整合,也就无法消解乖讹,心理能量便以混淆感的方式释放,达不到幽默效果。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话语的乖讹-消解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发现了幽默话语乖讹的消解取决于接受者是否能发现妙语概念域与前文形成的概念域在语音、词汇、句法或语篇四个层面上存在的类属性,从而为幽默话语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对以往幽默话语的研究作了补充与扩展。此外,研究还能提高读者对英语幽默话语的鉴赏力,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