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公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全方位和更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对其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山东省探索创新“尼山书院”项目,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引入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展开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实践,旨在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尼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公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全方位和更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对其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山东省探索创新“尼山书院”项目,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引入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展开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实践,旨在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尼山书院”引入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多元主体合作不足,“尼山书院”运作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多元主体缺乏合作意识,供给内容与公众需求不匹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纵向上不均衡以及服务对象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尚未落实,对多元主体的引导、规范不足,以至于多元主体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时合作意识淡薄,对公众需求缺乏重视,合作意识不足导致多元主体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合作难以实现,进而难以实现引入多元主体的初衷,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文章依托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governingbynetwork)理论,对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尼山书院”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途径,包括地方政府落实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转变职能、下放权力、完善制度,创建协同政府,为“尼山书院”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多元主体强化合作意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加强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时的合作;最后要构建多元主体之间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在建设“尼山书院”联盟过程中不仅注重多元主体横向之间的合作,还要关注多元主体在纵向上的合作,以实现“尼山书院”公共文化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性。最后通过“尼山书院”在建设运作过程中的经验,启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的方向和需要注重的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自缅甸从英国重新获得独立以来,缅甸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处于曲折状态。缅甸和美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时期,从1782年在贡榜王朝的孟云国王统治时期开始。然后缅甸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一百年,并于1948年实现独立。缅甸在独立后采用了议会民主制度。在这期间,缅甸与美国的关系非常友好,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甚至在1953年访问了缅甸。 然而,由于某些情况的出现,尤其是独立后时代的内部冲突,造成了缅甸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对新时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结合G市H区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总结其经验做法,虽然当前地方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但总体来看也存在着诸如问题。因此,对推动地方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全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
落实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运行机制的完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县级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观念性、制度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选取R市G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实际情况作为实证个案为依据,结合实际走访调研情况,以权
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是推动整个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农村新型社区的不断兴起,农村社会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在当下的社区环境中遇到种种挑战,社区居民的需求满足受限,表现为传统管理方式落后、人工服务效能低下、社会稳定难以保障、治理架构运行不顺畅等。因此转型期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对于构建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
政治传播是政治活动与传播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政治传播体现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精神,是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治传播学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它既涉及到政治学,又涉及到传播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虽然不断的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但因为其学科范围太大,因此对它的研究比较片面。人们对政治传播的概念虽然不甚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公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阐释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公民经济领域的期望与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更加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捍卫自我利益。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结构转型要求,宏观上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成为维系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有序运转的良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工作目标,同时注意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建设。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微观上的社区利益矛盾与冲突被激化并呈扩大化趋势,成为影响社区和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村民自治章程逐渐被国家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村民自治章程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约束村民行为以及制约村干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最终实现村民自治的必要途径。而面临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自治章程的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为适应乡村经济的发展,完善乡村治理,对村民自治章程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研究依据制度主义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以村民自治章程实
集体经济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之前,就已经发现农村社区治理与集体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合二为一。农村社区治理与集体经济之间不仅组织形式合一,而且二者成员身份重合,集体经济更是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支持。新时期,农村社会合村并居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带来新挑战。为此,在国家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方纷纷进行实践探索,部分试验点地区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其中,S县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执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的执行主体,对政策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而研究地方政府在环境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利益冲突问题对于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而当前对于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的政策执行研究层面而缺少深入分析具体的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利益冲突问题研究,因而有必要在现有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