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入学,文学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现人的命运和思想情感的科学,而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学创作总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作品中文学形象的塑造,是作者世界观的反映。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中,一直是成人形象占据着主要地位,“儿童”往往以面目朦胧的群体性形象的形式,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几乎被成人形象填满了的文本空间里,起着微弱的点缀作用或纯粹的叙事功能。这是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和环境密不可分的。这种状况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鲁迅、萧红、端木蕻良、萧乾等作家笔下一个个活泼天真稚气四溢的儿童形象带着孩子特有的生命表征和精神气质,个性鲜明地活跃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形象序列里,构成了成人形象体系之外的又一多元群落。他们不仅从“儿童”的群体性形象中脱离了出来,具有了儿童天赋的稚气活泼的本性和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被作家赋予了灵气,蕴含了形象塑造者的精致用心,也承载着作者的观念和理想。“儿童观”问题是文学中塑造什么样的儿童形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儿童形象的大量的出现,其触发性因素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和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从“五四”时期“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三十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文学观和作家的创作。“五四”时期不仅是“人”的解放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自觉大为提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确立的时期。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先驱们大力提倡、深入理论阐发;叶圣陶、冰心等作家们身体力行、积极创作实践,有效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发展。从本质上说,儿童的发现实质上就是成年人的儿童观问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众多的作家创作出了一系列儿童形象,在这些儿童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影响。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所体现的儿童观,不仅仅是确立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念,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催生了新的文学体裁和新的文学审美特征。本文拟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所体现的儿童形象为切入点来阐述儿童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