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防病治病积极作用的同时,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损害类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二十世纪60年代,“反应停”事件发生以后,世界各国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针对上市药品监测管理制度,对上市药品进行监测和再评价,以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步于80年代,经过30多年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机构和网络覆盖日益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药品安全性监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发生原因、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并对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进行总结;第二部分选择郑州市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对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综合分析、评价,对涉及的人群、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给药途径、因果关系等进行汇总、分析,探讨其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第三部分指出工作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认识误区、上报数量不高、漏报情况等;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培训,发挥临床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做好安全用药评价,建立奖惩相结合等措施;第五部分提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等观点并讨论。研究结果显示:1.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中药制剂次之,两者共占48%,提示我们应重视这两类药品在临床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以头孢类的头孢曲松和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最常见损害部位,胃肠系统损害第二,两者共占5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剂型以注射剂发生的ADR最多;上报人员以医生最多,药师和护师次之。2.对严重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评价。本课题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提高社会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重视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