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om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一步验证昆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实用性,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给予甘露醇干预的效果,验证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甘露醇干预最佳时机的研究结果。方法:健康昆明小鼠36只,雌雄不分,体重30±5g,随机分为6组,各组6只。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C组:再灌注后即刻甘露醇干预组、D组:再灌注后30min甘露醇干预组、E组:再灌注后1h甘露醇干预组、F组:再灌注后1.5h甘露醇干预组。甘露醇干预组均按1g/kg剂量于尾静脉注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采用前期报道的昆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再灌注24h后快速开颅取脑。标本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24h后,取视交叉后的脑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冠状切片,片厚5μm,根据需要处理脑组织标本。部分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以进一步验证师兄郭文义前期完成的实验成果,分别观察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甘露醇干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细胞数、变性细胞率、组织形态学以及小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另一部分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指数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观察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海马CA1区4层组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5层锥体细胞清晰可见、排列紧密,胞质均质红染,核大而圆,核膜完整,核仁清晰。细胞层向心侧间质呈典型的纤维束样结构,排列整齐。缺血再灌注损伤组4层组织结构变致密、间质明显水肿。甚至仅可见2-3层锥体细胞,正常锥体细胞数明显也减少,可见大量的变性坏死细胞,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空泡形成,胞质嗜酸性增强,坏死细胞核呈梭形或三角形固缩,深染成蓝紫色。细胞间质水肿明显,呈团块状。细胞层向心侧间质纤维束样结构排列散乱、中断不规则。C组小鼠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p<0.05),变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0.05),而与A组无显著差别(p>0.05),D、E、F组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TUNEL染色观察:形态学与HE染色一致,假手术组切片偶见阳性细胞(正常细胞也有凋亡现象)。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切片中可见大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棕黄色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增多)。C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B组(p<0.05),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E、F组小鼠海马CA1区均可见较多阳性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细胞凋亡逐渐增多,F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甘露醇早期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灌注后30分钟给予甘露醇干预时,缺血神经组织细胞水肿已经形成,多种细胞损害机制均已启动,表现为变形细胞增多、凋亡细胞也增多,再给予甘露醇予救治基本无效。本实验观察结果再次提示临床心跳骤停抢救中,在自主心跳恢复的同时即应开始甘露醇脱水治疗。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
【摘要】 对于空间进动刚性锥体目标,本文对目标回波的频域和时频域进行了推导和分析,并对推导结果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回波特性的准确性。  【关键词】 进动锥体 傅里叶变换 时频变换  一、引言  空间锥体运动目标在飞行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微运动。根据刚体姿态动力学的知识,刚体自旋时如果有横向干扰刚体将产生进动。进动刚性锥体目标的建模及回波特性分析是以后空间群目标分辨和识别的基础,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这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安全性和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方法:新生血管性AMD患者玻
目的:   观察贝前列素钠对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肺动脉压的控制情况和手术24h内对肺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并试分析其肺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2010.1.1-
目的:   通过48小时内两次PET/CT显像,研究顺铂化疗36小时内,18F-FDG在兔VX2移植瘤内放射性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相应病理学变化的关系,为指导临床早期化疗反应的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