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我国文学中的“疯癫”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estc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癫作为一种非学术性的日常用语,用于描述偏离理性不合常轨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生活状态,疯癫被众多思想家和文学家所关注。20世纪,疯癫在我国文学中得到了大量的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疯癫图景。本文力图简要勾勒疯癫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渊源,并探讨其对于理性的解构意义。 全文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癫图景。20世纪是我国文学疯癫文本大爆发的时代,描写疯癫的文学主要分为两类:叙述对象的疯癫(塑造疯癫人物形象)和叙述的疯癫(叙述者用疯癫视角进行创作)。 第二章:西方哲学关于疯癫的两种说法。20世纪西方很多学者对疯癫这种精神现象作出了解释,最有影响的两种阐释来自精神分析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疯癫来源于周围环境对于人的欲望的压抑;而后现代派认为疯癫是真正健全的人对不合理的理性的主动反抗。 第三章:中国文学与疯癫的渊源。中国文人有着狂狷的双重性格,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们主动选择了边缘者的位置,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不公;被称为“士”的古代文人常有疯癫之举,在封建礼教将民众的思想紧紧禁锢的时候,他们用狂癫开拓通往自由的道路。 第四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疯癫现象的意义。二十世纪我国文学对疯癫的偏好,对非理性的推崇,实质上是对传统理性观所建构起来的那个世界及其所表征和引导下的生活世界现实的批判。疯癫怀疑理性主体,颠覆价值理性,挑战认知理性,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与理性进行着解构,拓展了现代文学的视野。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叶君健(1914—1999)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在创作诸多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安徒生童话和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的诸多成就,肯定叶君健在推动国外优秀儿童文
小李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酒友,我们常在一起斗酒取乐。他酒量特大,个把小时能喝下十来瓶啤酒,这酒量威震四方,他的同事、朋友都喜欢叫他去陪酒。前段时间我们还常在一起斗酒,后来他感觉老拉肚子,服药打针也不见好转,就去医院做肠镜,诊断结果居然是直肠癌。  那天我上省城医院看望他,正碰上主治医生来病房观察病情。这位医生走出病房时,我也随其走出,并问他为什么这么能吃能喝且肥胖壮实的人会患上直肠癌。这医生早已了
期刊
深呼吸运动,可增加氧气吸入,改善肠胃功能。但研究发现,剧烈的深呼吸可增加胸腔和腹腔的压力,并且使血管管径缩小。于是,虽然看起来深呼吸增加了氧气的摄入量,使血液含氧量增加,但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却因此大幅减少。有心绞痛病史的冠心病者,如果剧烈深呼吸2~5分钟,特别是再加上一些憋气动作,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对于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已发生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
期刊
学界对杜甫文的研究相对不足。其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以刘开扬《杜文窥管》、《杜文窥管续篇》全面解读为开端,涉及到杜文的价值和意义、系年、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杜甫才
新课程改革提出,高中数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并不是指以往墨守成规的解题能力,而是指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高中的数学课堂而言,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