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癫作为一种非学术性的日常用语,用于描述偏离理性不合常轨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生活状态,疯癫被众多思想家和文学家所关注。20世纪,疯癫在我国文学中得到了大量的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疯癫图景。本文力图简要勾勒疯癫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渊源,并探讨其对于理性的解构意义。
全文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癫图景。20世纪是我国文学疯癫文本大爆发的时代,描写疯癫的文学主要分为两类:叙述对象的疯癫(塑造疯癫人物形象)和叙述的疯癫(叙述者用疯癫视角进行创作)。
第二章:西方哲学关于疯癫的两种说法。20世纪西方很多学者对疯癫这种精神现象作出了解释,最有影响的两种阐释来自精神分析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疯癫来源于周围环境对于人的欲望的压抑;而后现代派认为疯癫是真正健全的人对不合理的理性的主动反抗。
第三章:中国文学与疯癫的渊源。中国文人有着狂狷的双重性格,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们主动选择了边缘者的位置,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不公;被称为“士”的古代文人常有疯癫之举,在封建礼教将民众的思想紧紧禁锢的时候,他们用狂癫开拓通往自由的道路。
第四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疯癫现象的意义。二十世纪我国文学对疯癫的偏好,对非理性的推崇,实质上是对传统理性观所建构起来的那个世界及其所表征和引导下的生活世界现实的批判。疯癫怀疑理性主体,颠覆价值理性,挑战认知理性,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与理性进行着解构,拓展了现代文学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