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量子信息学是一门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涉及到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密码学等诸多领域,它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量子信息以量子态为信息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信息学是一门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涉及到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密码学等诸多领域,它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量子信息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研究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以实现更安全的通信和更高效的计算。在量子信息处理的各个领域中,量子纠缠无疑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特有的现象,在经典世界中没有对应,同时它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核心资源,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众多量子通信的备选系统中,光子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系统。光子由于其传输速度快,易于传输和容易操控等优点,被认为是量子通信的理想实体。在大部分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通信方案中,通信双方都需要事先共享一对纯的最大纠缠光子对,一般选择以光子的极化自由度为信息载体。然而光子的极化自由度容易受到实际环境噪声的影响,在传输的过程中纠缠光子对会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退相干,使纠缠态的纯度和纠缠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量子通信方案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有很多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量子纠错码、量子避错传输、纠缠纯化和纠缠浓缩等等。在本论文中,我们也就噪声条件下的远距离纠缠共享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投影测量的超纠缠浓缩方案。超纠缠态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载体,同时在多个自由度上纠缠的量子态可以携带更多的信息,在量子信息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提出的针对极化和空间自由度超纠缠态的浓缩方案对于远距离的超纠缠态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在噪声信道下多粒子极化纠缠分发方案。在现有的量子通信方案中,人们大多是有讨论的是两体贝尔态的纠缠共享,涉及到多体纠缠的也主要是GHZ态,对于多粒子W态的关注很少。W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量子资源,在量子通信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针对W态纠缠分发方案,方案中利用空间自由度辅助极化自由度的W态分发,参与通信的各方可以100%共享保真度为1的W态。相比已有的对抗信道噪声的方案,我们的两个方案考虑了新的纠缠态,基于光子最常用的两个自由度来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评价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一。它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为一体,是连接并控制运用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和活动图像等媒体的系统。它能使信息在不同界面流
一、问题的提出rn小C是高一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刚入学不久,她与同学产生了一些误会和矛盾,一直不能释怀.随着学业的加重,心理压力增大,她开始害怕做错作业和考试,尤其是
党的十六大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特
以往对傅山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的研究,多重视其书法艺术和文学成就,如傅山书法研究文献连篇累牍,是书法史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傅山绘画艺术及其成就则多被忽略不计,研究也不
近年来低维度纳米结构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显示出其在这一领域的潜在优势。氧化锌(Zinc oxide,简称ZnO)是一种非常好的Ⅱ-VI族直接带隙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常温下禁带宽度约为3.37eV,电子激发结合能高达60MeV,光增益系数达300cm-1。基于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优良性能,目前,氧化锌在光催化材料、压电材料、纳米激光、表面声波器件、波导、光学开关、紫外光探测器、
高压提供了独立于温度和化学组分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调控材料晶体结构、化学组分和微观组织并进而优化材料性能的新的手段和途径,在功能材料设计领域已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磷元素是人体组成必备的一种重要轻元素,近期研究发现高压下黑磷从半导体转变为狄拉克半金属的相变,这种奇异的电子性质引起了研究者们对高压下磷及二元磷化物的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方法,对高压下Be3P2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镇稻17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63 d左右,株高102 cm左右,有效穗为285万~300万/hm2,每穗总粒数140~145粒,结实率92%以上,千粒重2
18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在建筑、绘画、装饰等诸多领域皆颇有成绩。由于东西方贸易往来的缘故,洛可可风格在产生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绘画方面,使用洛可可风格
“先学后教”是以学生为“轴心”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将过去的教师单向灌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发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