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使患者的卒中和心衰发生率显著增加,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次调查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单位分析本地区房颤患者性别、年龄、房颤类型、病因及相关因素等基本流行特征的分布情况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为房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全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全院共入选2587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5.78±13.33(18-98岁)。男女房颤患者比为1.20:1。2.病例资料的流行趋势:(1)将病例资料分为<2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共8个年龄组,分别统计各年龄组构成比分别为0.08%、0.73%、2.55%、8.43%、19.17%、26.48%、26.71%、15.85%,总趋势随年龄先递增后递减,而60岁以上患者占总体的一半以上;(2)2010年—2015年房颤男女比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老年房颤患者在2010年—2015年期间所占比例总体有下降趋势。3.房颤的类型:本次调查中阵发性房颤占43.76%,持续性房颤占24.28%,永久性房颤占31.96%。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瓣膜性房颤占19.91%,非瓣膜性房颤占75.64%,孤立性房颤占4.45%。4.房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别统计以下房颤相关病因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老年(年龄>65岁)一项,占53.30%、其次为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别占42.67%和40.78%,其后依次为风湿性心脏病17.86%、糖尿病12.68%、心肌病4.29%、慢性阻塞性肺病4.21%、特发性4.45%、甲状腺功能亢进4.10%、先天性心脏病2.47%、肺源性心脏病1.01%。5.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统计并分析房颤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高龄(≥75岁)、糖尿病、高血压、瓣膜疾病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明显超重(BMI≥26kg/m2)、肥厚性心肌病、血脂异常(TG≥2.26mmol/L,或LDL-C≥4.14mmol/L)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血压及高龄与房颤并发脑栓塞显著相关。6.房颤的抗栓治疗:(1)不同科室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情况:口服抗凝药在心血管外科用药率最高,达57.26%,在心血管内科、急诊科、ICU及神经内科用药率次之;(2)抗栓治疗药物的用药情况:本组房颤病例总体上有43.18%行抗血小板治疗,24.04%行抗凝治疗(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NOACs),6.61%行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在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均占主要地位。在阵发性房颤中,抗血小板治疗、二者联合抗栓治疗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而在持续性房颤中对于抗凝治疗的选择则显著升高;(3)抗栓塞药物对房颤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本次研究比较上述三种抗栓治疗能否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数据显示与未抗栓组相比,抗凝治疗、二者联合抗栓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单行抗血小板治疗与未行抗血栓治疗患者相比不能显著减少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与抗凝治疗组相比,联合抗栓治疗在减少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方面的差异并无显著性。7.房颤的心率控制及节律控制治疗:总体来说,心室率控制占据主要地位,约占所有房颤患者的52.18%,药物转复和维持窦律者占19.40%,电复率者占0.23%,行射频消融术者占11.71%。(1)阵发性房颤:采用心室率控制者占56.89%,主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为6受体阻滞剂,采用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者占27.83%,主要的节律控制药物为胺碘酮,行电复律者占0.35%,行射频消融术者占14.31%。(2)持续性房颤:行心室率控制者占48.18%,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者占12.71%,行电复律者占0.14%,行射频消融术者占9.71%。(3)房颤类型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分析房颤类型对控制心室率、药物转复和维持窦律、射频消融三种治疗手段的影响,结果显示控制心室率、药物转复和维持窦律、射频消融三种治疗手段在不同房颤类型中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阵发性房颤无论是在心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方面的治疗率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研究结论1.我院房颤的基本流行病学趋势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即平均年龄较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房颤患者比例随之增加,房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占据主要地位。但本次研究发现老年住院患者的总体比例有逐年下降的特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2.对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面存在抗栓治疗不足,抗栓药物,尤其是口服抗凝药的用药率低下,尚未达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水平。3.本次调查发现,相比房颤患者的节律控制,其采用心室率控制的水平较高。而导管消融在房颤总体治疗策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