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文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态人类学、民俗学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干旱地区的文化生态适应,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陆地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许多半干旱地区正逐步成为干旱地区,结果旱情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导致许多人畜死亡的萨赫勒危机是其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干旱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干旱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地点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绿洲是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存空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腹地的绿洲成为维吾尔族的主要生存空间。维吾尔族人在适应所处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强烈的适应能力,创造了内陆沙漠干旱区所特有的绿洲农耕文化。本文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为例,将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人的社会文化放在20世纪初至今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以生态人类学、民族学、生态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达里雅博依人的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在此过程中,阐述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的形成及变迁,并反思文化未来走向。与此同时,试图总结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其生存问题。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分七章,其中正文五章。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选题目的和意义、相关理论与学术史的回顾、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等。第二章作为本论题的铺垫部分,在有关研究成果、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独特的绿洲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强调了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生态区位偏僻,地广人稀,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等特殊性。第三章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叙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畜牧生产方式是达里雅博依人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所作的一种文化选择。第四章以饮食、服饰、居住、工具等物质文化层面为研究重点,从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沙漠生态环境和畜牧生产方式下的达里雅博依人的物质文化所透露出的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文化阐释,并指出达里雅博依人所处恶劣的沙漠环境的适应使达里雅博依人的沙漠绿洲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和简单性特点。第五章将达里雅博依人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知识、自然生态观以及民族性格等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精神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指出,简朴的风俗习惯,以合作和互助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及“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观等是他们对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另一重要层面。第六章以相关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个案分析,探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转变的语境下,达里雅博依人所做出的文化调适。同时指出,环境变迁是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首先透过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移民实践,对达里雅博依人的绿洲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反思,从而提出了促进达里雅博依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再者,透过本个案研究,对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最后指出,沙漠绿洲文化是绿洲居民积极适应所处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结果;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地域性、简单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对特干旱区环境的特殊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这种文化总是容易受到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因此,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危机都是难以避免的。在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极为脆弱的。这一点在西部大开发和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