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分置”政策下农地流转路径探索--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问题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地产权和农地流转是当前党中央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进入新世纪后,原有农地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一些与农地流转有关的焦点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政治精英积极参与应对政策的调查研究,国家则希望通过农地制度改革规范引导农地流转的途径,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为此,农地“三权分置”思想适应潮流而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考察时首次提出农地三权的分置,主要是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相互分离,这是“三权分置”思想的萌芽。2016年《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出台正式拉开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大幕。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它更能适应当前农地产权清晰的要求,能为农业经营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据此,本文从理论、历史、政策、实践视角对我国农地流转发展情况、“三权分置”政策下农地流转路径及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提到的农地仅限于狭义的农地,即农民的承包地,主要是耕地。
  正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笔者通过归纳、梳理国内外学界研究的土地产权制度理论、土地流转变迁历史和土地流转效率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从中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评述。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该部分对农地、农地流转和“三权分置”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方式的几种类别,同时解释了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约翰·金登多源流理论模型,并以政治经济学思维对该模型理论做了本土化解析与相关适用性分析。第三部分是“三权分置”背景下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现状和时空特征分析。选取了“三权分置”思想提出前后时间段的数据,讨论这一区间内全国范围及各省农地流转的发展情况,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进行阐释,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性政策帮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当下全国农地改革发展进程呈现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为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三权分置”改革实现方案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引入多源流理论模型,研究我国农地治理政策与“三权分置”改革的相关问题。讨论了问题源流视角下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和政治源流视角下农地流转参与主体的利益偏好,并基于政策源流分析了“两权”到“三权”的制度变迁,从问题显化、诉求互动和思想合集革新三个角度,结合三条独立且并行源流的“三流交汇”制定模型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发展原理,为改革的推进路径提供思路。第五部分是基于案例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了东、中、西部经济带内三个较为成功的改革案例,由“多源流”的启发选择了产权制度、政府和市场三个维度讨论分析这些农地改革模式的实践路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种农地流转模式的治理经验和经济绩效进行比较总结。第六部分是提出政策建议部分,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有效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的对策建议: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经营主体监查机制,防范农地“两非”风险;做好政策、法律宣传工作,完善基层政府职能;成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降低交易成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素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
其他文献
人口逐步老龄化,一方面导致抚养压力变大,另一方面致使劳动力供给降低,使中国过去依赖人口红利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是祸福相依,虽有弊病,但有利于倒逼产业转型,且刺激新需求新产业发展。可如何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导致的诸多问题?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如何?都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来降低试错成本,因此该文便基于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探讨。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产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研究如何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入手,从技术创新的创意形成、问题解决和创新实施三个阶段揭示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
学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原先不存在优势或者根本没有的产业部门上迅速积累起竞争力,鞠建东(2019)研究发现全球贸易、生产、消费格局已演变为以美、中、德国为核心的美洲、亚洲、欧洲“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格局。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强调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资源和技术竞争。本文回顾了产业变迁有关文献,探讨问题一:经济开放如何影响中国结构变迁?问题二:新时期中国
学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正成为带动“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研究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在的非线性影响,并重点关注互联网基础设施影响出口贸易的非线性特征。  首先,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基础设施影响贸易的理论机制。宏观层面,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投资,短期可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长期可提高社会整体生
学位
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际市场情绪波动不定、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突出的大背景下,如何从企业层面进行技术升级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助力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主要基于2000-2007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测算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和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加入WTO以及获得与美国的永久正常贸易伙伴关系地位为准自然冲击,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平衡始终是政府、企业和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使得市场很难自如的调整至帕累托最优状态,必然导致社会总利益的损失。因此,环境规制便成了缓和环境与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环境规制也是如此。所以,环境规制问题仍然是一个成本收益问题。于政府而言,如何设计并有效实施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使得“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
学位
在我国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湾区且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代背景之下,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体,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湾区的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更得益于大量高质量大学在湾区集中分布,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加速教育资源的流通,实现人才、知识等多种要素的溢出,形成极富特色的湾区高等教育集聚现象,为湾区经济的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公共物品价格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当今研究依然具有现实需要。一是基于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需要,二是基于提升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的需要,三是基于探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点的需要。纵观已有研究,对“公共物品”的探讨多从公共财政切入,而对“价格”的探讨则多为私人物品交换领域,尽管“公共物品价格”一词频繁出现于众多文献并成为了常用词汇,但两个概念之所以能够结合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解析;已有研究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给我国政府与人民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其实对于如何治理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进行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学者们发现环境规制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还会对社会的经济、就业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以学者们不仅研究环境规制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还从其它角度研究环境规制对社会的影响,本文则选择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探究。由于科学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