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商品,中外影视作品的交流日益频繁。由于语言隔阂与文化差异,多数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或配音才能欣赏他国影视剧。而国内不断壮大的互联网字幕组翻译往往求快甚于求准,甚至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专业规范的配音翻译仍是国内影视翻译的中流砥柱,借鉴译制片成熟的翻译模式亦有助于促进和规范字幕翻译的发展。在欧洲影视翻译研究蓬勃发展之时,这一领域在国内却处于翻译研究的边缘地带。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业的崛起,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逐渐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对影视作品及其翻译本身进行了大量探讨,对译者和观众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而作为影视企业链条的终端,观众的接受是维系影视剧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要引入或推介优秀的影视作品,目的语观众势必成为影视翻译的首要考虑因素。接受美学最初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现已拓展到涉及审美接受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把批评的焦点转向读者,重视读者的中心地位及"期待视野",通过"视野融合"并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使具有意义不确定性的文学作品被读者接受并延续生命。本研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概念分析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译制片《冰雪奇缘》,探索了译者的双重地位,潜在观众对译者的影响以及接受美学指导下配音翻译的策略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读者地位来看,译者作为原作的第一读者以及译作的创造者,必须兼顾原作和译入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而译入语观众的反应和接受将直接决定译作的生存和发展。从期待视野的概念来看,对影视作品中富有个性色彩或较高文学审美价值的对话或旁白的翻译需要考虑文字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转换,归化、异化策略以及直译、意译和其他具体翻译技巧的选择参照译入语观众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作双重思考并以译入语观众的接受为终极目的。从召唤结构来看,影视语言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用语,本身具有较高的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同时又具有文学语言的特性,对语言日常表达的"偏离"往往带来更高程度的解读困难,但同时也赋予译者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填补的权利。这种创造性填补必须以译入语观众的接受水平为尺度,过分填补或过度留白都会使影视作品的召唤性大打折扣从而降低其审美价值。本研究对影视作品的配音翻译实践有所启示,拓宽了接受美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