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球菌(Rq-001)降解双酚A及相关基因特性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制造,进而导致其在环境中的暴露问题不断加剧。双酚A在活组织中具有持久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及生物体具有致癌、致突变以及损害生殖系统和神经细胞等危害,所以解决环境中的双酚A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利用微生物降解双酚A作为一种低成本、易操作且安全高效的修复技术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实验室保藏菌株Rhodococcus equine DSSKP-R-001(简称Rq-001)为研究对象,通过降解实验分析其对双酚A降解效能,并通过添加生物刺激进行优化;测定菌株Rq-001蛋白含量以及ATP水平,分析不同浓度双酚A对菌株Rq-001生存活性及代谢水平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手段从基因表达水平上分析Rq-001应对双酚A胁迫及降解双酚A的分子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Rq-001能够以双酚A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且具有显著降解效果。在为期120 h实验周期内,5 mg/L双酚A降解率最高,达到了51.2%。双酚A降解率随浓度上升而下降,但即使在50 mg/L浓度下降解率也能达到22.2%。双酚A去除量则随浓度上升而增加,40 mg/L时最高共降解1.13 mg,超过这一浓度后,降解量开始下降,说明在保持高效降解前提下,40 mg/L双酚A是菌株能承受的最大胁迫浓度。以类固醇激素作为生物刺激剂进行共代谢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未能促进双酚A降解,且当双酚A与类固醇激素同时存在时,菌株Rq-001优先利用后者。2.双酚A对菌株Rq-001生长代谢有非线性关系的抑制作用。生长曲线显示各双酚A浓度下菌株均直接进入指数生长期,在24 h内达到最大OD值,5 mg/L浓度下最高为0.09。各浓度下最大OD值、蛋白总量和ATP含量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在5-15 mg/L浓度区间内下降,在15-40 mg/L区间内缓慢上升,但40 mg/L时各项指标水平仍低于5 mg/L,且浓度超过40 mg/L后便不再上升。上述结果表明当外界胁迫即双酚A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诱导菌株Rq-001中抗逆性基因表达,从而使菌株获得更高的细胞活性、能量代谢水平。但高浓度双酚A虽然使菌株耐受性有所提升,但其自身的毒性作用也更为显著。3.双酚A对菌株Rq-001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细胞色素P450(C7H75_RS15920)降解双酚A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5 mg/L、15 mg/L、40 mg/L双酚A以及5 mg/L葡萄糖培养条件下菌株Rq-001基因表达特性。结果表明:1794个基因表达与双酚A浓度呈负相关。1737个基因表达随双酚A浓度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5-15 mg/L双酚A浓度区间内表达下调,在15-40 mg/L浓度区间内表达上调。将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注释,发现表达水平持续下调的基因主要与膜、DNA复制以及碱基代谢等有关;表达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的基因则主要与能量代谢、羧酸和有机酸代谢、细胞组分发生以及异生素降解等有关。表明菌株抗逆性基因被高浓度双酚A诱导表达后,通过提高上述途径中基因的表达来提升细胞整体活性及代谢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出一个降解双酚A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C7H75_RS15920),与双酚A降解菌S bisphenolicum AO1和菌株Bacillus sp.GZB的细胞色素P450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同一性分别是29.26%和32.05%。参考已有报道并结合KEGG数据库预测了菌株Rq-001降解双酚A的两条途径,其中主要中间产物有4’-羟基苯乙酮和4-羟基苯甲酸酯。研究还发现,菌株暴露于双酚A能诱导抗逆性基因的表达,并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减少有害因子的积累等方式适应双酚A的胁迫并提升自身能量代谢基因表达水平,这是双酚A浓度高于15 mg/L后菌株活性及代谢能力回升的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菌株Rq-001降解双酚A的特性以及不同浓度双酚A对菌株影响;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上述生理过程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发掘出Rq-001中双酚A关键降解酶细胞色素P450,为菌株Rq-001应用到双酚A污染治理中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土壤盐渍化严重限制了作物生长发育,土壤中的中性成分、碱性成分的共同存在对植物造成混合盐胁迫。藜麦营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胁迫耐受性,对盐碱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褪黑素在增强植物胁迫耐受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选用材料为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混合盐浓度(Na Cl:Na HCO3=1:1)设定为50 m M,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褪黑素(0、1、10、100μM
学位
动物在栖息地选择时常倾向于选择居住或探索过的地点,这种栖息地忠实性的行为在鸟类中普遍存在。栖息地忠实性决策可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对繁殖收益与代价权衡之后的结果。虽然研究者对栖息地忠实性提出了诸多假说,但尚未得到普遍认可,且目前对留鸟的繁殖栖息地忠实性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课题组多年对左家自然保护区的留鸟大山雀(Parus cinereus)进行环志追踪,发现种群部分个体连续在研究地繁殖
学位
理想状态下,植物将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用于生长和繁殖。但植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植食性昆虫危害,致使植物分配能量用于防御。已有研究开展植物生长—防御间的能量权衡,而植物繁殖—防御间的能量权衡需要更深入的认识。鉴于发育和物候特性,部分植食性昆虫在植物繁殖期取食植物,诱导其进行防御,这种防御能力分配将影响传粉载体访花昆虫,决定植物繁殖能力。因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宽胫夜蛾幼虫和北方切叶蜂为研究
学位
鸟类报警声具有传递威胁信息的功能,对信号发出者及接收者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对山雀科鸟类报警声的声谱结构、功能及其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关于山雀科鸟类报警声的地理变异研究较少。作者于2019-2021年3-6月,以吉林省左家、河南省董寨和海南省吊罗山的大山雀(Parus cinereus)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标本摆放实验诱发并录制大山雀的报警声,对报警声进行声谱分析,并比较了种群间的报警语
学位
选择合适的繁殖时间是鸟类确保繁殖成功、增加繁殖产出和子代适合度的关键性决定因素。鸟类繁殖时间受年龄、光周期、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因素受到较多关注。不同鸟类应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气候因素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繁殖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作者选取白眉姬鹟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1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
学位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候鸟在耐药菌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耐药菌的转运者和贮藏库。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可携带并传播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研究耐药性传播的最佳模式菌。现阶段,已有学者对我国部分地区候
学位
蝙蝠食性多样化水平较高,含有肉食者,植食者以及少部分杂食者类群,然而蝙蝠食性分化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消化系统相关基因作为食性分子标记,分析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消化与吸收相关基因在食性不同蝙蝠类群中的适应性进化,通过分子方法重建了蝙蝠食性进化的历史。研究通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获得了72个蝙蝠物种消化系统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这些蝙蝠隶属72属,14科,2个亚目,代表了现生蝙蝠的绝大部分
学位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因其具有食性广、食量大、繁殖力惊人及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一旦入侵,极易爆发成灾。当前,美国白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危害甚广,应及时进行防控。通过调控昆虫行为进行害虫绿色防控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昆虫灵敏的嗅觉系统在昆虫的多种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系统中多种嗅觉相关蛋白参与完成昆虫的嗅觉识别过程,其中,气味受体
学位
β-葡萄糖苷酶能够水解多种化合物中的β-葡萄糖苷键,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常应用于食品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嗜糖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accharophilum)能够降解糖类化合物,基因组中含有多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目前,嗜糖黄杆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尚无文献报道。本论文重组表达嗜糖黄杆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系统研究重组酶的性质和功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数据库中检索
学位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全球性分布的仓储害虫之一,急需开发对其绿色高效的防控手段。成虫通过识别仓储食品释放的挥发物来搜寻、定位适合其产卵的场所。目前关于印度谷螟感知其产卵场所的关键性挥发物的嗅觉识别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印度谷螟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气味受体(odorant rec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