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胚胎移植合适时间的探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宫腔镜检查技术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被检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个推断:高表达的雌激素受体使子宫内膜过过增生,形成息肉;雌激素合成限速酶芳香化酶P450局部过度表达,使局部雌激素水平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高表达;子宫内膜局部组织细胞凋亡基因的过多表达导致局部内膜细胞凋亡障碍,不能如期脱落;遗传物质异常。而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可能通过不规则子宫出血、长期子宫内膜慢性炎症反应、改变胚胎植入所需的微环境、阻碍精卵相遇、干扰胚胎着床等。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B超、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都可以为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提供线索,而宫腔镜检查及对可疑病变直视下活检成为诊断的金标准。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是目前最好的处理办法。对于即将行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行息肉电切术可以显著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局部的机械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可以介导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增加,提高妊娠率,但是在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后对子宫内膜造成电损伤是否能达到相同效果,而什么时间适合行胚胎移植才能获得最满意的IVF妊娠率,目前仍没有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对于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患者,探讨术后最佳的移植时间以获得最高的IVF-ET成功率。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宫腔镜电切术后接受胚胎移植的321例患者,所有患者的息肉组织都进行了病理检测,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G1)于术后1个月时移植(47例),第2组(G2)于术后2个月时移植(134例),第3组(G3)于术后3个月及3个月以上移植(140例),比较3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共321例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行胚胎移植,其妊娠结果是:G1临床妊娠31例,生化妊娠1例,自然流产5例,活产24例;G2临床妊娠77例,生化妊娠4例,自然流产8例,活产68例;G3临床妊娠29例,生化妊娠9例,自然流产5例,活产72例。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6%、57.5%、56.4%,活产率分别为51.1%、50.7%、51.4%,生化妊娠率2.1%、3%、6.4%,自然流产率分别为10.6%、6%、3.6%。3组的妊娠结局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1)。结论: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不孕症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后1个月后任意选择适合的胚胎移植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在高职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7级2个护理班的116名学生,这两个班级学生人数相同,将其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两
物流管理是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领域之一,高职物流专业群的学生应结合所学专业的发展特色,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考取物流管理1+X证书,为以后的职业生涯
酒店行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酒店的用人需求.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从理论基础、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
[摘 要]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德技并修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德技并修;高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162-02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布鲁纳于20世纪中期就倡导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是引导,而非直接讲授.新课程改革的重心在于改变以往教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信息系统高可靠、高可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群集架构可以达到高可靠性的要求,但如果服务器硬件发生故障或系统崩溃,重新构建系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线教学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何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网络在线教学模式转变,已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探究的主要方向.以图像制作CorelD
2020年初,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全国高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自2月中旬纷纷拉开线上教学的序幕.目前,历时几个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