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血吸虫唯一中间寄主——湖北钉螺,是一种有效的、廉价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本文对从益母草中提取分离的益母草碱灭杀钉螺效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索研究了益母草碱的灭杀机理,包括对钉螺生理生化特征与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分析。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益母草水浸物浸杀钉螺,高于375mg/L的水浸物显示了较好的灭杀效果。通过益母草碱浸杀钉螺效果分析表明,浓度与时间因素对钉螺死亡的影响极显著。浸杀48h,72h,96h,120h的LC50分别为537.303、151.508、73.106、53.990mg/L。
用LC50=151.508mg/L浓度的益母草碱浸杀钉螺,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酯酶同工酶电泳法测试钉螺糖原含量、总蛋白含量以及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经益母草碱处理120h的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呈现增高一降低的趋势。浸泡120h较之对照组,含量下降76.08%。总蛋白含量呈降低—增高—降低趋势,在72h后总蛋白含量开始下降。肝脏酯酶活性在72h达到了高峰,之后酶带变窄,颜色变浅,部分酶带消失,其变化趋势与总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一致性。
经益母草碱浸泡后,扫描电镜显示,钉螺头部表面皱褶破坏,趋于平坦。足部表面粗糙,表面绒毛脱落。触角表面皱褶变平坦,嵴之间界限模糊,难以辨认。透射电镜显示,浸杀钉螺48h后,肝脏细胞粗面内质网散在分布,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模糊病损,微绒毛稀少紊乱。浸杀96h后,核膜核仁消失,细胞器结构难以辨认,出现大量空泡。
钉螺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和部分细胞结构的减少,以及糖原,总蛋白含量的减少,酯酶同工酶活性的降低,表明益母草碱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提高灭螺效果。作为资源丰富的益母草资源,在开发新型植物灭螺剂与开展抑螺生态工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