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作为现今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念,其实在古代社会就已有相关的文本表述,只是内涵有所差异。随着古代宗教权威的坠落,代表着人文精神的“平等”观念随之酝酿而生。尤其到了先秦诸子时期,“平等”大多以批判视角、忧患意识和政治理想的产物出现。虽然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与“平等”相近的思想,但本文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试图从一套完整的“人性平等”理论来成就理想人格和政治抱负的孟子,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贵贱之分和等级之别批判最为激烈,强烈要求人性和政治都要回到无为的庄子。两人对“人性”的内容各自有怎样的规定,又在何种意义上承认“人性平等”,这种“人性平等”的理论中包含着孟子和庄子怎样的精神诉求和理想?两人的“人性平等”思想又有什么异同之处,是否在“人性平等”这一思想上存在着理论的长短之别?带着这些研究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论述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人性平等”思想是如何在历史和文化的交织作用下逐渐沉淀出来。古代宗教权威的地位下降,人文精神觉醒,继而“性”字开始流行,只是当时对“性”的界定并无统一的说法。各家各派展开了对“人性”的一系列精彩的辩论和深度地探究,将“平等”寓于他们对“人性”的思考中,以获得精神的安顿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第二章是从孟子和庄子“人性平等”思想的立论基础角度看。首先,孟子和庄子的立论依据不同。孟子不论是从正面直接论证还是从反面逻辑推断,无疑都将“性善”放在理论的最高点。人性先天地具备“善”,每个人生而平等。毫无疑问,以“性善”的角度看告子的人性论,其“性无善无不善”的结论自然是不被孟子所接受。与孟告之辩相比,庄子的批评明显激烈很多,他直指“仁义礼智”为惑人心、乱人性的根源,批评世俗的贵贱等级之分。庄子以道言“性真”,道不会对天地间的万物做任何评判。在道的观照下,“物无贵贱”,人居于天地万物之间,人也无贵贱。因此,人性与物性都是平等的。第三章是从“人性平等”思想的践履工夫角度讲。孟子以心言性,注重“存心养性”,其“尽心知性知天”是向外扩充的道德修养工夫。庄子将“不齐”的原因归于人的“有心而为之”,重视向虚静之“心”的复归。他开创性地提出“心斋”、“忘心”的修养工夫,以“游心”为最终目标。所以孟子和庄子在“人性平等”的工夫上分别采取的是:一正一负,一实一虚。第四章是从“人性平等”在理想人格和理想政治中的开展的角度论。孟子的“人性平等”在其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表现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政治追求上,又体现为“不忍人之政”。只是孟子建构的制度方案偏离了人在政治上寻求平等的可能。而庄子强调“人性平等”,实即就是要摆脱世俗所带来的束缚,庄子弃之为“尘垢”,所以他的理想人格必然“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理想政治为无为而治。因而,无论在成就理想人格方面还是政治理想方面,两个人都是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人性论问题是先秦哲学的重要话题之一,又以孟子与庄子的探讨尤为深入、全面与突出。二人在“人性平等”的具体观点上差别甚大,这一方面反映出先秦哲学家围绕着“人性平等”思想展开了积极与激烈地探讨,而并非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使得人性论思想得到丰富;另一方面,孟子与庄子致力于“人性平等”思想的哲学思考,无疑都试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探寻生命与精神的价值。只是由于分属于儒家与道家不同的阵营,二人思想的立意与旨趣不同,孟子之善与庄子之真的思考与追求为个体生命通向理想世界提供了不同的方向。正因如此,孟子与庄子的“人性平等”思想共同构成了人性论思想的多元内涵。而关于“人性平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