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当前湖南省主推籼稻品种27个,其中早籼12个,晚籼15个,进行常规种植,并对其中7个早杂材料翻秋种植。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研究了他们的14项品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垩白、GT、GC、AC、PC、整精米率是决定米质好坏的几个主要因子,而且它们的变异系数较大并具有较大的优选潜力。其中垩白性状变化最大,是目前水稻生产米质不能达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最为稳定的是糙米率和精米率。2.各稻米品质性状间具有多重的、复杂的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粒形与粒长、胶稠度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垩白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硬,蛋白质含量高。对米质综合评分影响最大的成分首先是加工品质,其次是外观品质,最后是蒸煮及营养因子。3.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稻米品质性状与理化综合评分之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24.2834+0.8196x3+0.1165x4-1.7225x6+1.7311x12,该方程的决定系数R~2=93.55%,F值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该回归方程极显著存在;对总评分贡献最大的是整精米率和垩白,其次为糊化温度等,在间接作用中,垩白粒率通过垩白度对总评分的作用最大。4.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供试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选出的7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外观和碾米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3.34%,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由于主因子贡献率的大小不同,品质育种首先应注意碾米和外观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种育种的效率。5.稻米品质的形成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互作的结果。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晚季栽培的米质优于早季,主要表现在整精米率、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方面。晚季稻米比早季稻米垩白度小,透明度好,整精米率高,碱消值高(即糊化温度低)等,总趋势是品质变好,这是由于灌浆期的温度较适宜所引起的。这与翻秋米优于早季稻米的实际情况相符。提高整精米率,适当增加粒长和粒形,降低垩白,选育糊化温度较低,米质较软的品种是今后改良籼稻米质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