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分权对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吸收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碳排放大国,并且增长十分迅速。据英国石油公司202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35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99亿吨,增长了接近两倍的数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97%上升到2020年的30.70%。这固然有我国能源禀赋结构与经济体量庞大的原因,但也与我国政府在过去一段时间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缺少对碳排放问题的重视、减排制度缺失、减排力度不足等有关。分税制下地方财政权力不断提高,地方政府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与财政资源的最大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环境规制等多种政策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目标,地方之间为了增长而进行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放松环境管制、提供财政优惠的竞争下,碳排放量增长趋势不断提高。幸运的是我国较早注意到了相关问题,并逐渐建立起对地方政府的碳排放考核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之下,地方政府面对碳排放考核和经济考核之间的冲突,会采取何种策略?碳减排工作是否得到了地方政府更加积极的响应?同时,为了完成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中央政府会将具体的碳减排指标分解到地方政府。当前减排责任的制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碳减排工作是降低“碳源”与扩大“碳汇”的双管齐下。地方既要加快经济的低碳化转型,又要增强自然生态环境的碳吸收能力。而财政分权既有碳排放效应又有碳吸收效应,考虑碳汇的影响之后,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净效应如何?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使用中国地市级的碳排放和财政分权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于我国碳排放的影响。为了充分考虑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和地方之间的竞争互动,建立了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时间异质性来分析考核方式转变后地方政府环境行为的动态变化;引入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项,讨论了财政分权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机制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进一步地,加入自然碳汇的作用综合考察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净值的关系,以分析各个区域地方政府的环境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的莫兰指数为正数,且根据空间计量的回归结果,碳排放的空间滞后项系数十分显著,地区之间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并且地市级的聚集程度高于省级的聚集程度,说明样本选择更加的精细后碳排放的空间聚集特征也将表现得更为明显。财政分权促进了本地区碳排放的增长并加剧了与周边地区的竞争。本地区财政分权提高了碳排放量,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采用经济优先的原则,增加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趋势。财政分权对碳排放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之间的竞争仍然很激烈。在碳考核建立并不断完善中,财政分权向着有利于本地区碳减排的方向转变,也影响了碳排放在地区间的溢出,削弱了地方之间竞争效应。在碳考核制度建立之后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逐渐被削弱,考核制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同时,财政分权对经济低碳发展的作用呈现出库兹涅茨两阶段共存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政分权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是先促进后抑制,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其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将削弱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并不能削弱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描述的第一阶段。当前,中央政府对各区域制定的减排责任指标与地方减排的内生动力较为匹配,减排责任更多的地区具有更强的减排积极性。考虑碳汇影响即扣除各地区植被固碳量后,碳净排放呈现出“胡焕庸线”特征。进一步考虑财政分权的碳吸收效应,将碳汇量纳入到区域碳排放的计算后发现,财政分权对“碳排放净值”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之间出现了异化。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碳排放净值”为抑制作用,经济结构低碳转型与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是其响应“双碳”工作的方式,财政分权碳吸收效应大于碳排放效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财政分权对“碳排放净值”为促进作用,然而这些地区具有较多的碳汇量,地方有能力“以碳汇为发展换空间”,当地政府可以使用策略性的环境政策,使得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大于碳吸收效应。本文在分权理论框架下综合探讨了财政分权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论证了中央对地方碳排放考核的积极意义,指出激励与约束改变下地方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不同反应,完善了区域间碳减排策略的财政政策安排的分析。这对完善我国财政分权制度,早日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IPO抑价使得金融资源更多地分配给以投资者为代表的金融体系而非以创新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这种金融资源的错配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不符。因此,学术界致力于研究IPO抑价的成因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在此期间诞生了一系列关于IPO抑价成因的理论假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主张IPO抑价主要源于发行企业、新股承销商以及投资者三者当中存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不对称,这会增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本期,本刊聚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从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并从市、区、校三个层面为读者呈现北京市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
期刊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地方政府面临着收入下滑和支出刚性增长的压力,举借债务成为地方政府匹配支出责任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新《预算法》实施前,地方政府更多地通过融资平台等渠道进行融资,加剧了债务的隐性风险。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解决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应有之义。在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因素中,土地资源配置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掌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意义日益凸显,而传统要素禀赋结构下体制转轨红利、劳动力红利及资源要素红利式微造成新旧动能转换受限,在此环境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顺应新常态从而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的重要选择。企业微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政府产业政策相关,政府通过对市场的合理干预与之形成良性互补,产业政策是政府借以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
学位
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面向未来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指导理念,绿色产业和绿色能源转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点。以光伏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作为绿色产业和能源转型的典型,在“十二五”规划时期被纳入了面向未来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绿色引领,并且将绿色产业、绿色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光伏太阳能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产业的快速
学位
<正>“校园里,活动丰富,笑脸多;家庭中,书香四溢,亲情浓”。自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以来,崇文实验学校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学校教育变革为主轴的“三提三增”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让“双减”切实落地,为学生成长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生态。
期刊
当前,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屡创新高,作为金融市场和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市场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由于基金经理是投资策略的最终决策者和实施者,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业绩表现起到最为核心的重要作用。以往文献表明,基金的表现不仅受基金经理个体特征的影响,也受到基金经理与周围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的影响。类似“高管连锁网络”,本文将“基金经理工作网络”具体定义为一位基金经理通过在多个基金中与其他共同管理的同
学位
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战略中至关重要,是加快城镇化过程的重要物质保障,其中三分之二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以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债等方式填补。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2020年显性债务和城投债的规模增速均超过20%。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地方政府债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分析中多以理论为主,认同地方政府举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观点,但对地方政府债务是否提升地
学位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是可选消费中重要部分,上游与钢铁石油等紧密相连,下游与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房市等紧密相连,对汽车行业的研究是研究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从2018年以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快速增长,渗透率从2018年4%提升至2021年的13.4%(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30%),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领先于非限购城市,更具备研究价值。2018年后逐步由补
学位
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1978年,国有土地市场开始发展,城镇国有土地的供应从无偿向有偿转变,城镇土地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地区的要素流动,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是,我国长期不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在市场上出让,不仅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不活跃,集体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也无法发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在人民的生活方面也有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