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CEC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与药物敏感性、化疗疗效的关系。疗效分析方面,我们从化疗前CEC基础含量和化疗过程中CEC含量的变化两个方面来研究CEC与疗效的关系,旨在找出CEC与疗效关系的规律;亚组分析方面,我们从性别、年龄、ECOG、组织学类型、侵犯范围方面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旨在找出影响化疗前CEC含量的病理因素;相关分析方面,我们分别进行肿瘤体积、CEA水平与CEC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旨在研究化疗前后肿瘤负荷、CEA水平与CEC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
研究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化疗组,化疗组严格出组、入组条件。入组条件: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ⅢB期、Ⅳ期NSCLC患者;有影像学可检测病灶:年龄18~75岁;EOCG评分:0~2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既往未行手术、放疗、化疗的初治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基本正常;无心血管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管炎、严重感染、糖尿病等伴发病;签定知情同意书。出组条件:患者要求退出试验;化疗不满2周期;在化疗过程中使用G-CSF或GM-CSF的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上述之一伴发病;毒副反应不能耐受。化疗组给予NP方案化疗,长春瑞滨25mg/m2 ivdrip d1,8;顺铂35mg/m2 ivdrip d1,2,21天为1个周期。化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分别于化疗前、1周期后、2周期后抽取患者外周血,用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检测计数的方法检测CEC外周血含量,观察其变化,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方法于化疗前、2周期后检测肿瘤变化,评价疗效并计算肿瘤体积,进行肿瘤体积与化疗前后CEC含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发光化学法于化疗前、1周期后、2周期后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EA)的变化,进行CEA水平和CEC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疗效评价按照RECIST实体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1999年),以(CR+PR)计算有效率,(CR+PR+SD)计算临床获益。采用SPSS13.0计算机医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图表的绘制采用SPSS和Excel2003。
结果:
1、健康对照组与化疗组CEC含量的比较:健康对照组20人。化疗组入组33人,其中有5人因要求退组(1人)、化疗1周期后出院(1人)、脑血管意外(1人)、因Ⅳ骨髓抑制使用G-CFS(2人)退出试验组,因此化疗组可评价患者28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EC含量为0.043±0.068%,化疗组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EC含量为0.66±0.82%,化疗组外周血中CEC的含量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临床病理因素对CEC含量的影响:在可能影响CEC含量的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ECOG、组织学类型、侵犯范围中,只有侵犯范围(局部晚期/远处转移)对CEC含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远处转移患者外周血的CEC含量高于局部晚期患者。其他因素均未得出统计学差异。
3、近期疗效:28例患者共完成107个周期化疗,平均3.82个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7.1%),PR7例(25.0%),SD9例(32.1%),PD10例(35.7%),有效率RR32.1%,临床获益18例,获益率64.3%。
4、化疗前后CEC含量的变化:患者化疗前、化疗1周期后、化疗2周期后外周血中CEC含量分别为0.66±0.82%、0.37±0.35%、0.35±0.32%:化疗前:1周期后、1周期后:2周期后、化疗前:2周期后尸值分别为0.025、0.724、0.044。可以看出,化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CEC含量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44),而化疗过程中CEC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24)。
5、临床获益组与临床进展组CEC比较:临床获益患者18人,化疗前外周血CEC含量为0.85±0.96%;临床进展患者10人,化疗前外周血CEC含量为0.32±0.22%。取得临床获益的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EC含量高于临床进展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表5)。在化疗过程中,临床获益患者外周血中CEC含量是逐渐降低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2=0.006)。进展患者化疗前和化疗1周期后相比,外周血CEC含量变化不大(P1=0.616),化疗2周期后CEC含量升高,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0.057)。
6、CEC含量与CEA水平以及ETV的关系:化疗前、化疗1周期后CEC外周血含量与CEA水平没有得出相关性(P=0.847;0.632);化疗2周期后CEC含量与CEA水平呈正相关(r=0.383,P=0.044)(表7)。CEC含量与ETV无论化疗前还是化疗后都呈正相关(r=0.387,P=0.042;r=0.605,P=0.001)。
结论:
1、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EC含量大大增加,无论化疗前还是化疗后均高于健康人。
2、侵犯范围对CEC含量有影响,远处转移患者的CEC含量高于局部晚期,提示转移灶血管生成旺盛。
3、CEC含量在整个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总趋势是下降的,分组研究中临床获益组患者的CEC含量下降,而临床进展组患者则升高,初步说明CEC在化疗中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疗效,CEC含量降低提示取得疗效的可能性大,反之CEC升高则有进展的可能。
4、临床获益患者化疗前CEC含量高于临床进展患者,提示化疗前CEC含量高的患者更易临床获益。
5、肿瘤负荷与CEC含量呈正相关,即肿瘤负荷越大,CEC的含量也就越高;CEA水平与CE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