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揭开了人们心中的“伤痕”,尤其那声“救救孩子”的呼喊振聋发聩,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社会的变革在文学和教育领域都有症侯性表现,新时期文学承载了启蒙、批判与反思的职责,构成了与“五四”精神的隔代呼应。以教育为切入点研究新时期小说成为一种视角和方法。由于新时期文学创作生态的复杂性,本文以1977——1984年的小说为范围,研究其文学创作的特性,而这一时期文学对于教育的想象都不可避免地与“文革”有关。由于教育在“文革”中的边缘化地位,有关教育题材的小说较少。从整体上说,教育在文学叙述中被弱化为一种身份或者人生经历,以符码的形式建构小说叙事。其中,在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文学想象中,作家们提出了教育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低下、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受毒害以及青年人的落寞。此外,在大学题材叙事中,科研、教学工作遭到破坏,大学教育备受摧残,三代学院派知识分子则因其成长时代和知识习得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信念。随着政策的调整,教育的复位重新点燃了人们崇尚知识的信心,文学叙述中出现了一批追赶青春的人。在创作手法上,时代的过渡性质成为小说创作尚未冲破桎梏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对“伤痕”的揭露和反思又使小说更具写实性。本文通过梳理和阐释1977——1984年间小说中的教育想象,为这一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