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印度之行》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8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斯特是一位享誉世界的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印度之行》是在他6部长篇小说中取得声望最高的作品,是根据他在印度的实际经历和感受写成的。福斯特曾在他的随笔《三个国家》中写道:他的《印度之行》谈的是“高于政治的东西,是在寻觅一个更加持久的人类之家,是关于整个宇宙世界…”。在这个家中,所有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的人,高贵的和贫贱的,都是相互包容,互为和谐的统一体。作者的自述体现出了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生态整体主义。这种整体性分别体现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内在精神与肉体的有机统一三个方面,生态批评将其称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印度之行》中所体现的生态哲学思想。   本文共分为五章节。除开第一章引言和第五章结论部分,中间三大部分是论文的主题部分,分别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对《印度之行》中所再现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剖析。第一章引言中介绍了作者和作品、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第二章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探寻了在当时盛行的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所谓西方的进步与文明在印度大陆给当地自然和土著人造成的痛苦与灾难。同时,该章也通过分析福斯特对印度次大陆自然风光的描写,来揭示出他对美丽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并且希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第三章从种族,文化,宗教方面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分离,特别是殖民者与殖民地两国人民之间的分歧。最后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们的仁爱思想揭示出小说作者追求爱和友谊,渴望联结的主题,以期达到东西相融,天下一家的和谐社会。第四章旨在分析人类只有在自然和社会生态两方面达到和谐、平衡后,才能追求自身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山洞事件”和“审判”两件事情唤醒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意识觉醒--阿德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阿齐兹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向自我内在的统一。第五章得出结论,总结了《印度之行》中所体现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哲学思想,并且希望凭借文学之力唤起人类更多关注当下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后加入大英帝国商队并取得英国国籍,进而定居英国用英语写作。尽管康拉德在二十岁时他的英语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几十个单词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代言人,也是二十世纪独具洞察力的优秀作家。然而他在文学史上长期受冷落、被遗忘,即使在现代仍未受到读者和批评界足够的关注。《革命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意识流”这种全新的背离传统写作手法来揭示现实、尤其是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小说形式。伍尔
单重态氧发生器(SOG)是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重要部件。介绍了单重态氧发生器发展过程中的4种类型以及最新进展,并比较各种发生器的优缺点,提出新设计的氧发生器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增加,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在促进了全球学识交流与文化交际的同时,他们也遇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指的是以批评戏剧为主而生成的文艺理论,因为在当时“诗”经常被用于指称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把poetics狭义地理解为
《何以笙箫默》是顾漫于2003年创作的网络畅销言情小说,2014年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使得它声名鹊起。青春文学在年轻读者中的人气表明此类新型文学作品十分重要,不容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