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语态,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一直是外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之一。除此之外,它也是各语法流派讨论的热点之一。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都曾研究过被动语态,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比如,传统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夸克对被动语态的经典划分没有揭示出各被动句在被动语态这个范畴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都只是为证明各自领域的关键理论而顺带研究被动语态,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系统的研究。此后,认知语法对被动语态的研究,才为我们今天研究被动语态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们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语态,取决于人们从什么视角描述事件。
认知语言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个语言学范式,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根据原型理论,典型即代表某一范畴的最佳事物,是处于范畴最中心,最先被人们习得,也是最易被人们想起的事物,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范畴中的其它事物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成员地位。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依据家族相似性被联系起来。
本文以认知语法的国内代表人物王志军教授基于原型理论对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分析为基础,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被动句。王志军认为英语的典型被动句包括带施事被动句和不带施事被动句,非典型被动句包括状态被动句和中间被动句,中间被动句又包括get被动句和半被动句。汉语的典型被动句包括带施事被动句和不带施事被动句,非典型被动句包括状态被动句和中间被动句。以往对《傲慢与偏见》中被动句的研究仅限于前30页,本研究着跟于《傲慢与偏见》全书中的被动句。全书中的被动句被一个个挑出来并基于王志军的分类归于不同的种类。分类前首先分析了各个类型被动句的特征,非典型被动句是怎样偏离典型被动句的以及它们是怎样通过家族相似性与典型被动句联系起来的。分类后,全书被动句及各个种类被动句的数目被手动计算出来。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被动句是怎样翻译成汉语的,作者挑选了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的汉语译本。王科一的汉语译本因受到高度的评价被一次次的修改再版,在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读者。最后总结了这些被动句被翻译成汉语的策略。
研究表明,《傲慢与偏见》全书共有1984个被动句,不带施事被动句数量最多,状态被动句位居其次,带施事被动句第三,中间被动句最少。英语与汉语的典型被动句与非典型被动句在翻译时并不具有对应性,只有62个英语被动句被翻译成汉语的“被”字句,最常用的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方法是把它们译成汉语的主动句,然后是把它们译成汉语的状态被动句。最后分析了这些被动句这样翻译的原因,以期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被动句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