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活动,针对细胞成分产生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中的多种失调以及狼疮遗传和表型的异质性,非特异性临床特征增加了诊断难度,同时也延误了狼疮治疗的最佳时机。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性激素增加了女性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性[1],导致女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是男性的9-10倍[2,3]。心血管系统损害是狼疮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表现之一。20世纪50年代,因缺乏对SLE的认识,导致红斑狼疮的5年生存率不到50%。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SLE的生存率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已超过90%[4,5]。虽然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狼疮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由于狼疮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等共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尽管近年来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基础和部分危险因素的认识有所进展,然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为人所知。近年来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血管风险和高水平的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炎症、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有关。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活动性、持续时间不仅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相关,还增加了死亡率[6]。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并且相互影响,可加重病情。因此,在这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心血管风险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严重特征。对于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监测和有效管理可能有助于狼疮合并心血管合并症的患者。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疾病易感性的危险因素和干预靶点,为降低狼疮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提供临床依据。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就诊,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治疗的255例(男性45例,女性210例,年龄分布在8-91岁)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验、心电图和经胸普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根据最后一次就诊时间及出院后状态(如好转、转院、死亡等)及电话回访收集生存时间。根据是否累及心血管系统,分为狼疮心组及狼疮组。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筛选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对目标分组进行生存分析,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中对生存率有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生存的高危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1)性别、年龄研究人群中狼疮心组及狼疮组均以女性为主,女性所占比例更高。SLE的年龄分布为8-91岁。其中狼疮心组的中位数年龄为45.5岁,狼疮组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狼疮心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将年龄以18岁递增进行有序分组,随着年龄的增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疾病持续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7-54岁的SLE人群患病人数最多。(2)临床表现研究对象中高血压患者共计82人,狼疮心组与狼疮组在正常血压及3级高血压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脏受损伴狼疮的患者多有胸闷不适且更易并发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多浆膜腔积液;死亡的患者有5名,均为狼疮心组;狼疮心组开始治疗时间的中位数为0月,表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时患者多数选择立即就诊,狼疮组的中位数为1月,表示无心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数在1个月时就诊并开始规范化治疗,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蝶形红斑为无心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表现。(3)实验室诊断狼疮伴贫血者发生率超过50%,其中,狼疮心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99.41 g/L,狼疮组血红蛋白的平均数为107.66 g/L;狼疮心组患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定量、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狼疮组;狼疮心组炎症指标更高,ESR、CRP中位数分别为36mm/h及15.4mg/L,狼疮组ESR、CRP的中位数分别为23mm/h及3.6mg/L;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心脏损害患者更易发生肝功能异常。(4)检查心电图:217例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其中44例心电图有异常。包括1例预激综合征、1例室内差异性传导、3例快速房颤、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例心肌缺血、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右室肥厚、10例左室高电压、5例心电轴右偏、3例心肌梗死、2例心电轴左偏、16例ST-T改变。狼疮心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ST-T改变在狼疮心组有9例(23.1%),狼疮组有7 例(3.2%)。骨量检查:137名患者未接受相关检查,118人完成检查。狼疮心组19例,狼疮组有99例。骨密度正常和骨量减少者共59例,骨质疏松症和重度骨质疏松症共59例。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者多见于无心脏损害合并症者,骨质疏松及重度骨质疏松多见于合并心脏损害的狼疮患者。超声: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者251例,删除2名狼疮组和2名狼疮心组缺失的数据后进行分析。其中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心房扩大、左心室扩大、右心室扩大、右心房大、心包积液、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多见于狼疮心组。2.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多变量分析并校正混杂因素结果:高血压、肝功能损伤、心包积液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蝶形红斑可能是发生心血管损害的保护因素,降低了心脏损害的风险。高血压可使狼疮患者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增加,其中2级高血压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增加7.424倍,3级高血压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增加26.819倍;肝功能异常者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增加5.852倍;心包积液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8.443倍。根据危险因素分析筛选的蝶形红斑、血压、肝功能、心包积液用SPSS计算出预测值,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840(P<0.05)。3.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对SLE并发心脏疾病组与狼疮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患者1年、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7%、93.5%、85%、77.9%。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肝功能异常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合并心血管损害时男性的比例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血管损害患者选择立即治疗人数更多,年龄更大,高血压患病率更高,死亡率风险增高。狼疮合并心脏受损患者更易并发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多浆膜腔积液。合并心脏损害与无心脏损害患者相比,肝功能受损明显,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定量、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炎症指标ESR、CRP高。患者血红蛋白降低,一半以上出现贫血,在合并心血管损害组的发生率更为显著。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系列可检测到的心血管合并症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在使用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公式中没有完全反映出来。SLE患者合并心脏损害与高血压、肝功能损伤、心包积液有关,而蝶形红斑可能是保护因素,改善预后的最佳策略是控制危险因素及提供个体化治疗计划。心电图和超声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非侵入性发现潜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并发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