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海大学体育课现状青海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以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为主。但事实上体育课课内教学有组织、有秩序,而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无管理行为。体育课总学时数为128学时,教学时数少。体育课设置与大学生体育需求相差甚远,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中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排名前10位的有6项,吻合率只有60%。授课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早操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与早操比较起来开展情况要相对好一些,57.8%的大学生经常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制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缺乏、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脱钩、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缺位是主要影响因素。当前,青海大学生均拥有运动场地面积1.88 m2,这个数字远远达不到1990年国家规定普通高校生均运动场地4m2的要求,至于田径场、室内运动场的人均配备数量相差更远。总的说来,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难以保证《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五个目标的实现,光靠每周90分钟体育课,难以保证每天活动一小时所需要的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任务也就很难实现。体育课、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健康体质测试等诸多工作又在总体目标一致性方面缺乏衔接与整合,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庞杂且相互割裂。二、青海大学“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模式的构建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体育课整体课程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高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所以,应在《纲要》的总体指导下,建立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学生体质监测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元素构成的大课程观。(一)青海大学体育课整体课程目标体系。结合青海大学实际,依照《纲要》建立以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术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目标领域的体育课整体课程目标体系。(二)青海大学体育课整体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立足青海高原区域气候地理环境、民族民俗体育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符合青海大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建立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青海大学体育课整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三)青海大学体育课整体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计128学时,分四学期开展体育选项课,全部开设25个体育项目的选项课。三年级以上以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为依托,开设体育拓展选修课,计30学时。总体上构成“4+1”的课程设置体系。利用校园网开发体育课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互动的整体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对各级各类大学生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四)青海大学体育课整体课程评价体系。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构建以“体质健康+体育能力”为双要素的体育课整体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三、结论与建议青海大学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模式是联系青海大学实际情况,深入贯彻《纲要》的基础上构建的,它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使高校体育工作中的诸因素在大课程观的构架下获得整合。建议学校加大贯彻落实《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力度,增加对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建议将体育课整体课程体系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尤其是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管理,避免和克服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的无序性、随意性发展;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各单项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培植工作,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优良的软环境;建议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师的工作考核,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