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诗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之一,其具有灵动、包容的特性,成为古代文人骚客寄托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社会动乱,整个社会沉浸在悲沉凄凉的氛围之中。直到康熙年间,社会民生矛盾得到缓和,出现繁荣向上的局面。朱彝尊便是生活在此大背景下的代表诗人,其山水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值得我们关注研究。本文内容包括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朱彝尊的山水诗进行界定,并简单概述了当前学界对朱彝尊诗歌的研究现状及意义。第一章结合朱彝尊的人生经历、心理感受等方面,分析朱彝尊山水诗的情感内蕴。其一由于生活在朝代更迭之际,从小深受儒学思想熏陶的诗人,故国情怀始终在其心中,贯穿一生,他借山水诗作为发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情感的媒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内心的遗民情结。其二诗人受时代和生活所迫,远离故土,借山水寄托游子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三诗人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内心始终有着一颗归隐山林的隐逸之心。在“野”之时,隐逸情怀蕴藏于山水之中以期减轻诗人的故国之痛。在“朝”之际,诗人借此来平复“仕”与“隐”的矛盾冲突。第二章探析朱彝尊山水诗多样的风格。其一悲沉伤感的审美风格。作者借山水抒发对国家以及自身的感慨,通过悲怆的叠字以及鸿雁、夕阳和烟等凄凉的意象呈现悲沉伤感的风格。其二豪迈俊逸的风格。诗人在山水的净化洗涤之中,内心豪放乐观,在其山水诗通过气格豪放和想象奇特两个方面来呈现出来。其三清新明丽的风貌,主要呈现在朱彝尊后期山水诗中,诗中清丽的画面色彩以及通脱的意境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展露无疑。其四典雅韵致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山水诗中典故的大量运用,使得语言雅致含蓄。第三章论述朱彝尊山水诗的文学史意义。首先,山水诗发展历来已久,山水文化积淀深厚。朱彝尊山水诗的创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手法,尤其是对谢灵运、杜甫以及苏轼的传承。其次,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通过两人山水诗的比较,更加凸显出朱彝尊山水诗的特色。再次,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进一步扩大丰富了山水诗的题材和内容。结语部分探讨朱彝尊山水诗对浙派诗人山水诗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