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营造与风景环境关系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西湖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意味着从这一年开始西湖的营建进入了一个以保护风景名胜为己任的新时期。然而适逢改革开放,杭州人对西湖的热爱逐渐转变成一种开发优势资源的热切渴望。可以说西湖的建筑营造一直是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摸索前行。   随着大量整治工程陆续竣工,新西湖的轮廓样貌逐渐清晰起来,同时西湖的营造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在赞扬和指责混杂的声音背后,建筑营造活动与风景环境的关系这个基本的建筑学问题更需要建筑师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   论文以西湖风景名胜区成立以来的风景建筑营造活动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建筑学、中国古典园林、地域主义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等相关理论研究一些代表性案例,以期在建筑与环境的普遍关系中,找到风景建筑营造与风景环境的特殊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风景建筑与风景建筑空间、风景整体意象的关系;   ·风景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风景建筑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风景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宏观的,往往蕴含在后面三个具体的关系之中。   这些理论研究用于解释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某些现象,并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参考和策略。
其他文献
生态产业园区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优先路径,在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开展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本论文是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初步探究,尤其是通过对于由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建筑如工厂或仓库建筑群,经由改造和再利用而形成的这类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对旧产业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建筑和人文风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地方纹理的意涵,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广泛地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商业形式正向着多元复合化的趋势发展,传统零售实体商业急需新的发展模式摆脱窘境。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
世界各地的商业街区空间都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既呈现着共性又存在着差异。当前,一个城市的商业街区不仅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包括人类
首先,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灰空间的全方位诠释,并探讨环境和人的关系,通过分析灰空间的功能和相关理论,归纳和阐述出居住环境中人、建筑、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需要一
近年来我国城市与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商务、通勤等城际短途客流需求上升。而新建的高速铁路客站大多位于城市外围,这不仅加重了市内交通的换乘压力,也难以满足短途城际旅
我国铁路的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铁路客站大多仅作为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节点开发利用的设计思路亟待突破。由于铁路客站站场及客站建筑本身的大尺度,造成了铁路客站建
车行出入口空间作为地下汽车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动态交通空间和静态交通空间的连接点和融合点,承担着控制汽车出入的功能。随着地下汽车库的发展,车行出入口空间在城市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新的生产、通讯、运输等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传统工业、仓储、港口和火车站逐渐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外迁移,曾经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