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变及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前者增加了高能量高暴力的损伤的发生,如方向盘损伤等损伤机制日益增多,伴随而来就是复杂髌骨骨折的出现。后者伴随低能量损伤如跌倒等导致股四头肌剧烈收缩而导致髌骨骨折。为保证髌骨骨折患者良好的预后,髌骨骨折的治疗也日趋多样化及精细化,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挑战,本实验将分析微型钢板在髌骨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方法:随机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70具人体标本中取出10具膝关节标本,并制成连接部分股四头肌肌腱,髌骨和髌韧带的试验模型。将髌骨制成简单横断骨折模型和横断加分层的粉碎性骨折模型。分别对模型行克氏针8字张力带固定术及微型钢板固定术。将固定好的模型分别应用生物力学机在伸直位及膝关节屈曲45度位置对股四头肌进行牵拉,分别记录髌骨骨折内固定失败(骨折端分离位移超过2mm)时的最大拉力,并将数据汇总分组后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成组T检验[1]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实验所取得的数据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横断髌骨髌骨骨折模型伸直位轴向牵引微型钢板组内固定失败时所能承受的最大牵引力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髌骨髌骨骨折模型屈曲45度位牵引微型钢板组内固定失败时所能承受的最大牵引力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粉碎性髌骨骨折模型伸直位轴向牵引微型钢板固定组内固定失败时所能承受的最大牵引力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钢板组在伸直及屈曲状态下对抗拉力的最大负荷均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且在带有分层骨块的特殊类型的粉碎性髌骨骨折中抗拉力的最大负荷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型钢板内固定并发症发生较少,未见到骨折固定失败的病例出现,可以作为髌骨骨折,尤其是伴随有冠状面骨折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固定方式选择。当手术医生面临一些骨折粉碎较多,伴有冠状面分离的骨折块,患者不希望二次手术并对预后要求较高,骨量较差,或者面临髌骨切除术难以用传统方式重建髌骨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独应用微型钢板固定,也可以将微型钢板结合其他固定方式的组合作为重建髌骨的手段。本研究有待更大的样本来验证试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