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渤海泥质海岸的白榆(Ulmus pumila)纯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纯林、群众杨(Populus populari)纯林、辽宁杨(Populus×liaoningensis)纯林、小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小胡杨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混交林、自然灌草地等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和室内取样测试等方法,测定了各林分样地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从而研究渤海泥质海岸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期为泥质海岸土壤改良、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白榆中龄林、刺槐纯林、白蜡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及对照灌草地土壤表层含水量(0~10 cm)季节动态呈倒“V”字型,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的呈“V”字型,群众杨纯林的呈直线上升型;白榆中龄林、刺槐纯林、白蜡纯林土壤表层(0~10 cm)电导率季节动态倒“V”字型,群众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的呈“V”字型;在10~30 cm与30~50 cm土层中,各防护林类型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季节动态变化多表现为不显著。不同防护林改良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依次为白榆中龄林>对照灌草地>刺槐纯林>白蜡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群众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辽宁杨纯林>白榆幼龄林;改良土壤电导率的效果依次为刺槐纯林>白蜡纯林>白榆中龄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群众杨纯林>白榆幼龄林>小胡杨纯林>辽宁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对照灌草地。白榆和速生杨人工纯林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电导率。杨树幼林乔伴混交型和乔灌混交型林分配置模式能提高林地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电导率,但与对照未达到差异显著。(2)不同防护林土壤表层(0~10 cm)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季节变化显著均呈“V”字型。在10~30 cm和30~50 cm土层内,除辽宁杨纯林和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等林分外,其他林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变化也均呈“V”字型,且季节性变化显著;土壤微生物氮在这两层土壤内季节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呈现倒“V”字型、“V”字型与直线型3种形式,季节性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不同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大小依次为白榆中龄林>刺槐纯林>群众杨纯林>白蜡纯林>辽宁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对照灌草地>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不同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大小依次为白榆中龄林>群众杨纯林>辽宁杨纯林>对照灌草地>刺槐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蜡纯林>白榆幼龄林>小胡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各林分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贡献率均较大,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相关,与土壤电导率呈负显著相关。(3)不同防护林在0~50 cm土层内过氧化氢酶与碱性磷酸酶季节动态主要呈倒“V”字型,脲酶季节动态主要呈“V”字型与直线下降型,蔗糖酶季节动态主要呈直线上升型,且4种酶季节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防护林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总体来看,白蜡纯林、白榆中龄林、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较好,小胡杨纯林、白榆幼龄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较差。白榆纯林和速生杨纯林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幼林乔伴混交型和乔灌混交型林分配置模式(蔗糖酶除外)。除过氧化氢酶外,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随土壤加深而降低。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4)防护林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土壤肥力指数与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土壤养分均呈极显著相关,因而通过这一指标能综合反映防护林对土壤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白榆中龄林、刺槐纯林、白蜡纯林、群众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土壤肥力指数分别较对照灌草地提高了61.22%,36.73%,22.45%,30.61%,24.49%,32.65%,32.65%,10.20%,12.24%。综上,渤海泥质海岸各种防护林中,白榆中龄林对土壤主要性状改良效果最佳,刺槐纯林、白蜡纯林、群众杨纯林、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辽宁杨纯林改良效果较好,小胡杨纯林、小胡杨刺槐混交林改良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