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发生损伤,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并发急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沙库巴曲缬沙坦已成为HF患者的一线用药。现探讨与ACEI药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有高血压同时合并有ACS的HF患者的血压以及心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有高血压合并HF(KillipⅡ-Ⅳ级)临床数据完善的患者352例,筛选其中因同时合并有ACS并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HF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集入院时血压情况(静坐休息5-10分钟后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同时每日晨起监测血压的变化。回顾性分析选取出的130例研究病例,按照不同的用药划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两组,即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抗栓、抗凝、降低心肌耗氧量、利尿、扩血管等)不变的情况下,一组入院时加用贝那普利(50例),另一组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替换贝那普利进行治疗(80例)。探究入组患者在基线以及治疗3月后血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数值、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后壁厚度(LVPW)以及血压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gensini评分,将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分为低gensini评分亚组(gensini≤50分),高gensini评分亚组(gensini>50分);并且根据患者入院时心脏彩超LVEF基线结果,将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亚组(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亚组(LVEF>40%)。通过对不同亚组治疗前后NT-pro BNP、LVEF、FS、LVPW、血压的比较,从而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高血压合并ACS心衰患者治疗效果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基线LVEF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3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及贝那普利组患者NT-pro BNP水平、LVEF、FS数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改善更明显(P<0.05);LVPW较治疗前变化差异不大(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及贝那普利组的收缩压(systolic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 pressure,DB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的降压幅度优于贝那普利组(SBP变化量20.62±13.26 vs 14.36±8.40,DBP变化量14.65±10.10 vs 11.38±7.31),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较贝那普利组肾小球滤过率(e GFR)(81.17±21.38 vs 74.36±22.84)有明显提升,有统计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差异(P>0.05)。2.治疗3个月后,gensini>50组降低SBP、DBP效果优于gensini≤50组,(SBP变化量25.79±13.03 vs 13.27±9.74,DBP变化量17.04±11.05 vs 11.24±7.48)差异显著(P<0.05);两亚组患者的FS、LVEF、NT-pro 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gensini>50组改善程度优于gensini≤50组,有统计差异(P<0.05);LVPW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差异(P>0.05)。3.治疗3个月后,LVEF≤40%组和LVEF>40%组在NT-pro BNP、FS、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差异(P<0.05);但LVPW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40%组较LVEF>40%组在SBP及DBP的降低作用更显著(SBP变化量30.48±16.43 vs 17.12±9.93,DBP变化量22.81±14.09 vs 11.75±6.15),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1.与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改善高血压合并ACS心衰患者的降压效果更优,对心功能改善疗效更佳。2.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冠脉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降压效果更强,心脏保护效果更佳。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不同LVEF基线患者均有明显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且对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降压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