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在,乡镇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其社会组织和矛盾愈发复杂。在众多未知的风险中洪涝灾害是对乡镇影响较大的一种。历史证明洪涝灾害对乡镇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完善乡镇自身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才能将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减小至最低。而我国目前的防灾救灾体系以政府指导为主,缺乏居民自身对于灾害的认知及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的能力。而Holling所提出的韧性不仅仅是考虑了灾害来临后的恢复力还包括对于灾害的适应能力和灾害来临前的监测能力。因此急需开展乡镇尺度的洪涝灾害韧性研究。本研究以Cutter的韧性基线模型(BRIC)理念为基础,聚焦于松花江流域1436个乡镇,通过选取适合我国国情和松花江流域特征划分为六个层面和25个指标构建松花江流域乡镇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方法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率先性将提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起来用于权重计算,同时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来进行韧性的评价。凭借六个层面的韧性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松花江流域乡镇洪涝灾害韧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整体韧性处于较低水平,中等及以下韧性地区占比达到了96.69%,而韧性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足,进而导致各项基础设施和其他因素的薄弱,导致松花江流域乡镇韧性普遍低下。经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后可以看出高韧性地区往往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同时乡镇韧性也与位于河流上、中、下游的位置、是否处于干流流域有关。随后借助指标权重表探究松花江流域乡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松花江流域乡镇洪涝灾害韧性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程度,这为韧性提升策略提供了依据。并根据分析内容针对松花江流域提出合理的韧性提升方案。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韧性、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教育六个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韧性提升意见。本研究以松花江流域乡镇为研究对象,从小尺度地理单元入手,通过较为详尽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数学方法研究松花江流域的乡镇洪涝灾害韧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乡镇洪涝灾害韧性的特征,探究乡镇未来的发展道路,为乡镇韧性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