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总是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我国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也毫不例外的,仍然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也是很难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的。在研究生教育中,扩招的结果应该是接受教育的人的数量的增加,受教育者的水平质量的提高与完善,相应的社会的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在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数量与质量在根本上不具有对立性,即研究生数量上的增加不是造成其培养质量降低的必然的原因,而且也没有任何充分的科学依据与足以能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持能够证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招生的数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本文认为,倒是研究生的扩招,数量的剧增,接受研究生教育受众的广泛性等等因素与研究生和导师的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联系,它对师生关系的形成、走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系统的开放,接触面之广增加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交往、接触的机会,势必提高了发生摩擦的概率,加大了风险系数,扩招之下,研究生队伍的构成更加复杂,在生源地域,人生经历,成长背景,读研动机、学习目的、个性心理等等学生文化方面表现得千差万别,而导师一方在学术背景,培养方法,指导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等导师文化方面又表现的各有不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理解的障碍,增加了建立良好关系的难度。试想在这种千差万别的研究生与各有不同的导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又怎能不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呢,特别是由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这种师生关系更具单独的“私人”的性质,又有多少师生关系模式是我们所能了解的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如何达成理解,形成共识,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其他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对于来自于不同“空间”的研究生与导师,分别带着“看不见的行李”,汇聚在一个新的“空间”,势必就会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磨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将完全取决于双方文化因素发生作用的力量大小、环境、条件、方式、途径等等这些不确定性的条件影响。所以,不同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由于人的不同文化造成的结果,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正因为,人是多元文化中的人,多元文化的主体是人,而成因是文化,所以在多元文化下,不同的人的交往就具有了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关系模式,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就是社会多元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是社会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即师生关系,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作为导师要懂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应有驾驭不同文化的能力,要养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否则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同样的对于一名研究生来说,更应具备这种适应不同文化的才能,应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对自己的文化应有明确的定位,并能正确的扮演好自己在文化交往中理应承担的角色,相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既符合研究生又符合导师的双方共同预期与希望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