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社会性别理论进入中国学者视野,同时,该研究视角也对中国音乐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不断探寻文化的“声音”与社会的“身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社会性别理论逐渐成为音乐研究中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路径。一方面,音乐活动中的音声与行为为性别提供了一个隐喻式的“舞台”,另一方面,性别亦成为探析乐舞个体的角色分工、社会地位转变及文化传承变迁的一扇独特窗口。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云南巡检司镇陶瓦村阿哲人祭龙仪式,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祭龙仪式的“女子祭龙”仪项,整个仪式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参与。以陶瓦村阿哲人祭龙仪式作为个案,将社会性别理论与祭龙仪式不同仪项中所充斥的音声信息与肢体行为动作形成互动链接,一方面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阿哲乐舞文化,另一方面也将为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仪式乐舞研究中的“本土化适应”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的乐舞社会性别理论以及彝族阿哲人以往的相关研究作回顾和评述,提出通过社会性别理论视角研究陶瓦村阿哲人“祭龙”仪式的学术意义。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分别从口述神话传说和历史文本介绍祭龙仪式的来缘,从田野纪实的角度呈现当下祭龙仪式的展演过程。第二章则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音乐与舞蹈同时纳入研究视角,从音乐的曲式、曲调、旋律性以及舞蹈的动作、道具、服饰、队形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艺术本体分析,对仪式中所隐藏的社会性别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仪式乐舞中的性别空间秩序、排演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分工以及乐舞中性别气质的呈现三个方面展开。第四章则是对祭龙仪式乐舞中性别差异与互动形成原因的剖析以及差异背后所存在的意义的探讨。通过论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仪式乐舞中两性不同的角色塑造、角色分工以及乐舞表达方式中可以反观出村落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社会群体在仪式当中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具有功能性,它对陶瓦村日常的村落秩序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是当地日常人际交往的稳定剂与良性催化剂。其次,陶瓦阿哲人祭龙仪式乐舞中所呈现的社会性别差异与互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种差异与互动总是在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与过去的历史和现时的形势产生共鸣。最后,在社会性别的差异与互动背后所呈现的是人为的权力构建,这种建构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和默许,在当地已逐渐成为“约定成俗”的规约。总体而言,当我们走出书斋,去探寻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时,社会性别是不可忽视的视角和工具。